據發改委網站消息,發改委主任馬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7年會上表示,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10.7%,增速已連續四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點。但是經濟增長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2006年,按現行匯率初步測算,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5.5%,但重要能源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億噸標準煤,占世界的15%左右;鋼表觀消費量為3.88億噸,占30%;水泥消耗12.4億噸,占54%。
馬凱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既有階段性、轉移性因素,也與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粗放密切相關。
從階段性因素看,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是資源消耗增長的爬坡階段。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資源需求總量和消耗強度在較長時期保持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
從轉移性因素看,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高消耗、資源性的產業轉移到中國,相應地加大了資源消耗總量。隨著大量“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中國也直接或間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資源。比如許多國家自己不再生產或減少生產焦炭,同期,中國焦炭出口從1991年的108萬噸增加到去年的1450萬噸,此外,去年我國還凈出口煤炭2500多萬噸,這是直接出口。同時,中國還間接出口了不少能源資源。去年我國凈出口粗鋼3434萬噸,未鍛軋鋁70萬噸,彩電及整套散件1.04億臺,機電產品1217億美元,這里面都包含著能源資源的消耗。比如一噸鋁耗電15000度,凈出口70萬噸鋁就等于出口100多億度電。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增加的資源能源消耗,相當一部分是對其他國家或地區資源消耗的“替代”,是對世界能源資源供應的貢獻。
馬凱指出,資源消耗高、環境壓力大,突出地表明中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與國際先進水平比,中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高15%,火電供電煤耗高20%,水泥綜合能耗高23.6%。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不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把過高的資源消耗降下來,中國經濟雖然一時可以增長很快,但走不好,也走不遠。加快轉變增長方式,走科學發展之路,已成為我們內在的迫切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