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11月18日電(記者李美娟)我國嘗試有助于發展低碳經濟的各種途徑,并取得了積極成效,今年上半年,我國單位GDP能源消耗在前三年總共下降10.1%的基礎上,又同比下降3.35%,國家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20%、可再生能源比重達到10%的目標有望實現。這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馬力強在南昌召開的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暨技術博覽會高層論壇上介紹的。
馬力強說,氣候變化問題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國人口眾多、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是最易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公共健康保障都將帶來重大威脅。應對氣候變化走低碳經濟的道路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但在目前的發展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長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能源需求還將繼續增長,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巨大壓力和特殊困難。我國必須自覺地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扎扎實實地走出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適應全球挑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明確提出要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我國已經在嘗試有助于發展低碳經濟的各種途徑,并取得了積極成效。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不少激勵性財政政策,提高建筑節能標準,鼓勵發展公共交通和節能環保汽車,鼓勵推廣高效節能產品,用價格和稅收政策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
“十一五”期間中國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將至少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億噸。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保護環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