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田螺坑土樓群神韻 圖:隨緣
土樓,是世界物質文化遺產。
所謂土樓,就是利用未經焙燒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夾墻板夯筑而成墻體(少數以土坯磚砌墻)、柱梁等構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樓屋,簡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墻作為承重系統的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根據《 現代漢浯詞典 》的解釋,所謂 “樓”,就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據此,一層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墻承重、以木料作為柱梁等構架,也不能稱為土樓,只能稱為土屋。
以客家土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筑,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后,不但讓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并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筑。
歷史背景編輯本段
土樓的起源,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閩粵贛邊區形成的時候。
1986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郎帶領十多人的考察組來到福建考察,回國后出版專著[5]、舉辦展覽。他報告:“在布滿梯田的谷間,圓土墻的建筑物,星星點點地散布在群山之間。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一樣,環形屋頂漂浮蕩漾在煙霧之中。”。神秘的福建土樓于是為外界公眾所悉知。
1986年中國郵政發行了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樓(承啟樓)為圖案的“福建民居”特種郵票。
1999年美國蓋蒂保護所副所長 內維爾·阿格紐(Neville Agnew)到福建考察福建土樓。他說:“這是我所見到的最漂亮的與周圍環境協調的民間建筑”。
2002年1月31日,中國國務院文化遺產委員會向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申報,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后備名錄#1689 “福建土樓”。
2008年7月6日 中國“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土樓分類編輯本段
按建筑內部結構分類
內通廊式土樓:土樓內住戶擁有從底層到頂層的單元,各從二層以上,各房間門前有環形走馬廊,每層有四五部公用樓梯。內通廊式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客家人聚居的永定縣,又稱為客家土樓,以永定縣湖坑鎮振成樓為代表。
單元式土樓:單元式土樓各層沒有連貫各戶的走馬廊;土樓分割為一套套垂直單元,各單元有獨立的門戶,有獨立的庭院,有獨立上下樓梯。單元式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福佬民系聚居的地區,又稱為閩南土樓,以永定縣的振福樓為其代表。
按建筑外形分類
湖坑鎮的“福裕樓” 一座典型的五鳳樓。土樓若依形狀分,約可分為圓樓,方樓,五鳳樓。另外還有變形的凹字型,半圓型,與八卦型。其中,以圓樓與方樓最常見,也常常兩形狀并存。該長達數千平方公尺面積且聚族而居的圓樓與方樓以簡單幾何形建筑構筑于山嶺狹谷之間,人造建物與周遭翠青自然景觀形成強烈對比。1980年代中國經濟開放后,以圓土樓與方土樓為主的閩南及廣東土樓景觀引起世界各國旅游業注目。其中,若以上方俯視,更能顯現出來該建筑圖樣的感動力。
圓樓為圓形的土樓,閩南人稱之為圓寨土樓。其用途重于防衛,因此該名稱嵌「寨」之名。雖然該形狀的土樓不是最多,但是面積通常最為龐大。面積最大者甚至可達72開間以上。
通常圓樓的底層為餐室、廚房,第二層為倉庫,三層樓以上的所在才為住家臥房。其中每一個小家庭或個人的房間都是獨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連系各個房間。這些設計,通常也是著重防御功能。
方樓是土樓中最為普及。該建物類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圍墻,再沿此墻擴展該樓其他建物。而擴建的制式規格通常是敞開的天井與天井周圍的回廊。這些相同建造樣式的樓層堆積起來,最高甚至可達六層樓。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與木造棟梁,加上瓦片屋頂,即成為土樓中最普遍的方樓。
五鳳樓又名大夫第、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或筆架樓。其名雖同,但有些許差距。以兩廂房,一門樓等細部構造組成的該土樓類型,其特色是從外觀看去通常為三凹兩突,彷佛中國古時筆架。五鳳樓主要分布于閩西各縣與漳州。其中,移民臺灣的客家人,也將其五鳳樓建筑風格帶至臺灣。
除了圓樓,方樓與五鳳樓之外。以形狀分類的土樓尚有凹字型,半圓形,與八卦型等種類土樓。字型土樓主要分布于閩西永定。半圓形分布于平和與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樓則偶見于永定、漳浦、華安、詔安、南靖和中國廣東東部。其中全中國最大的八卦土樓則為承啟樓。
龍騰土樓 圖:何人
外形編輯本段
土樓是以土作墻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筑,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于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采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在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作用編輯本段
土樓屬于集體性建筑,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筑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余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余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筑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
從歷史學及建筑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于家族團聚,又能防御戰爭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材質編輯本段
土樓的墻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筑時,先在墻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墻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后用石塊和灰漿砌筑起墻基。接著就用夾墻板夯筑墻壁。土墻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時,要往土墻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墻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墻,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志》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鐘,夜里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布局編輯本段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臺、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