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農村民房多為依山建造,屋后幾乎都有一叢濃郁茂密的樹林;縱然是在平坦的地形上建房,也要在屋后人造土坡(稱作花臺)上種植四季常青的各種竹木樹林,少則幾畝,多則幾十、上百畝。這些樹林,大都是祖輩傳下來的,有的是在單獨的院后營造,大多則是以自然村落的后山成片營造,樹齡已有幾十乃至幾百年了。這些樹林,起著固水土、擋風沙、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和保護房屋的作用,當地稱為風水林,亦有稱水源林。這些風水林是神圣不可侵犯,受到嚴格保護的。
客家多于南宋末年輾轉南遷而來,大都落戶于山區。詩云:“深山最深處,籬落自成村;結廬在山頂,圭竇而篳門。牽牛天上出,雞鳴林外聞;方知吾客族,住遍嶺頭云?!彼麄冊谀抢镩_荒種地、種植樹木,艱苦創業;依山靠山,賴以生存,因而祖祖輩輩愛山而更愛樹林。他們把樹林看成是希望的源泉,而把風水林的長勢當成是村落盛衰的表征,故客家人對風水林情有獨鐘,推崇備至,愛護有加,世代相傳,立下鄉規民約,共同維護風水林的繁榮茂盛。
關于風水林,大埔縣隨處可見,較有代表性的有:西河鎮黃堂已故知名僑領、大實業家張弼士于1900年建造的“光祿第”大堂屋,依山而建,占地4700多平方米,屋后一片寬廣的風水林;自然村落大面積的風水林如大麻鎮的小麻村、湖寮莒村等。田家炳的家鄉高陂銀灘村背頭山上一片蒼翠茂密的風水林,乃是建村以來不見衰敗的樹林。長期以來,村民誰也不敢上山砍伐,自覺維護。其能如此,其中有一段禁山的動人故事。說的是從前,鄉賢百疇公曾主持訂立鄉規,規定砍伐風水林者初犯罰戲一臺,重犯者加倍處之等等條文。事后,百疇公卻支使媳婦進山打柴,村民紛紛告到百疇公跟前。百疇公便遵規自認罰戲一臺,并當眾向村民賠禮道歉。村民見百疇公不徇私情,執法如山,居然大義罰親,哪個還敢冒此風險呢?自此人人遵規守法,代代相沿不輟,風水林遂能經年蒼翠茂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