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育提高全社會文化素養,提升廣東文化形象
(一)培育廣東人文精神。
大力培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靈魂、以嶺南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為底蘊、以現代文明素質為特征的新時期廣東人文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把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廣東人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精神品格,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創新、創業、創造”教育,為新時期廣東人文精神增添新的元素。大力宣傳廣東創業之星、勞動模范、英雄人物等體現新時期廣東人文精神的時代人物。
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加強現代公民教育,開展“增強社會責任感,做現代文明公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強化公民的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民主法治意識等價值理念。加強文明禮儀教育,使懂禮節、重禮儀、講禮貌蔚然成風。加強道德品格教育,引導社會成員形成誠信、正直、敬業、守法、慈善、包容、感恩等道德品格。實施品德培育、精品供給、環境凈化、心理護衛四大工程,加強青少年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廉政文化建設。
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養。深入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大力開展全民讀書活動,建設學習型機關、學習型社區、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城市、學習型農村。實施科學知識普及工程,推廣普及科技讀物,開展科技培訓、科技下鄉、科技體驗等活動,加強科普示范基地建設,提高群眾科技水平。
(二)提升思想理論研究和創新水平。
瞄準世界先進水平,不斷提升我省哲學社會科學的綜合創新能力和國際學術競爭力,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構建起具有世界視野、廣東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社科研究水平居全國前列。加強理論武裝工作,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建立百個優質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大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積極培育理論學術精品,爭取每年推出一批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標志性成果,逐步形成若干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品牌。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優勢學科群建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國家重點學科,鞏固特區經濟研究、港澳臺和珠三角研究、華人華僑研究、留學文化研究、粵商文化研究、精神文明學等特色學科。加強應用對策研究,實施南方智庫建設工程,培育數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建立廣東省實踐科學發展觀理論與決策研究相關機構,加強改革開放研究和科學發展觀研究,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政府部門共建咨詢決策機構,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加強嶺南歷史文化研究,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地方志、檔案館和文史館等部門研究、發掘、推廣嶺南文化的作用,形成以孫中山、康有為、容閎、梁啟超、冼星海、黃遵憲、冼夫人、六祖惠能、張九齡等歷史文化名人和嶺南民俗文化為代表的全國學術研究中心。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加強與港澳臺的學術交流合作,設立嶺南學術國際論壇、中國(南方)智庫論壇、海峽兩岸中山論壇,構建具有國際影響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交流平臺。各級財政要加大對哲學社會科學經費的投入,確保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三)積極打造文藝精品。
全面實施文藝精品戰略,構建科學的文藝創作生產體制機制,使廣東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文藝精品生產基地。提供寬松有利的創作環境,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加強原創性作品的創作生產,推動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現代生活題材、華僑題材、青少年題材、新農村建設題材等作品的創作。創新文藝創作扶持方式,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優先扶持反映廣東地方特色以及具有示范性、導向性、有影響力的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爭取每年能打造出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市場叫得響的文藝精品佳作,使我省參評全國性文藝類大獎獲獎作品居于全國前列。采取政府定制采購、項目招標、成果引入等形式,扶持重點國有文藝院團,發展民營演藝機構,扶持培育一批能夠活躍在國內外演出舞臺的知名文藝團體,培育催生在國內外領先的文藝現象、文藝形式、文藝流派。
(四)提高全民文化藝術素質。
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實行文化人口評估統計制度,使全民文化活動參與率逐年提高。實施國民藝術教育普及工程,培養全民熱愛文學藝術、參與文化活動的高雅志趣和文化氛圍。各機關、單位、企業和鄉鎮、社區要積極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業余讀書、攝影、書畫、合唱、舞蹈及各類民間文化活動,引導、鼓勵、安排干部職工和居民群眾觀看文藝演出、參觀各類館展。加強推廣普通話。各級文化部門和文藝團體要組織開展高雅藝術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優秀文藝精品基層巡演、“三下鄉”、“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免費的文藝演出、藝術講座和文藝創作輔導,提高群眾的文學藝術欣賞水平。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強對學生文化藝術素質教育,開設專門課程,開展文藝活動,加強文化藝術熏陶。
大力培育文化消費。完善政府補貼向社會提供低價文化產品機制,實施“文化消費補貼計劃”和“國民文化消費卡工程”,探索建立面向終端消費者的文化消費補貼機制,努力提高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日常消費中的比重。加強文化電子商務體系建設,鼓勵和培育網絡游戲、網上書店、網絡視頻點播、網絡購物、網絡付費下載、網吧等網絡文化消費新模式,拓展藝術培訓、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等與文化相結合的服務性消費。大力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制定鼓勵和支持農村文化消費的經濟政策。
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繼續辦好大學生電影節、華語傳媒系列盛典、中國音樂金鐘獎、廣東省藝術節、百歌頌中華、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廣州國際粵劇節、中國梅州國際客家山歌節、汕頭潮劇節、禪宗六祖文化節、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陽江(中國)國際風箏節、中國江門華僑嘉年華活動、新世紀之星、“中山杯”華僑文學獎等文化品牌活動,舉辦粵港澳青年電影節、孫中山文化節、嶺南民俗文化節、廣東社區文化節等文化節慶活動,使之成為弘揚廣東優秀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平臺。開展對具有國內外重大影響、能代表廣東文化形象的歷史事件、重要人物、人文景觀、文化傳統、民間藝術的評選宣傳活動,建設嶺南文化地標。
(五)建設文明和諧家園。
加大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推進全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建設,開展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創建活動,塑造富強、文明、和諧的文明新形象。推進窗口服務行業創優工作,樹立行業文明新風。推進志愿服務活動和各類公益慈善活動,宣傳普及助人自助理念,弘揚志愿精神,強化慈善意識。力爭到2015年,地級以上市創建省文明城市全部達標,文明村鎮創建覆蓋面達到80%以上,到2020年覆蓋面達到95%以上;文明窗口行業創建覆蓋面到2015年達到90%左右,到2020年基本全覆蓋。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城市人口總數的比例有較大幅度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倡導綠色環保生產生活方式,提高城鄉規劃建設的文化品位,實施“清、和、美”工程,推進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學校和綠道網建設,開展“生態文明”、“低碳生活”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提升公民健康心理素質。加強珍愛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服務網絡,大力發展心理志愿者服務隊伍。增強文化的教化功能和人文關懷,調處和化解好各種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紓緩社會壓力,撫慰人的心靈,培育公民良好的社會心理。加強新型人口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關愛女孩、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等活動,引導人們樹立科學、文明、進步的生育觀念。
三、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一)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實施基礎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出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逐步完善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到2013年,尚未建成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社區)文化室的要如期完成。到2015年,全省市、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區)文化設施全部達標,珠三角地區文化設施達到全國一流水平;每個縣(市、區)至少有1座多功能廳數字電影院,每個鄉鎮至少有1套以上數字電影放映機,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以上。到2020年,全省市、縣(市、區)圖書館、文化館達到國家二級館以上標準,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達到省二級站以上標準,行政村(社區)按照“五個有”標準建成文化設施,全省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按常住人口計算,不含室外文化設施面積)達到1200平方米;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網點和“農家書屋”覆蓋到每個行政村;廣播電視全面實現戶戶通,農村電影放映建立省、市兩級財政保障機制,從2011年起,全面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有條件的鄉鎮和行政村逐步建立固定的電影放映點。
(二)推進重大標志性文化工程建設。
抓好已確定的重點文化設施項目建設,規劃新建一批代表廣東文化形象的重大文化設施項目。重點建設廣東文學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人民藝術中心、廣東當代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改擴建工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改擴建二期工程、廣東畫院(新址)、辛亥革命紀念館、南越王宮博物館等。各地要根據當地文化優勢和文化需求,建設一批重點文化工程項目。
(三)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繼續實施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和社區綜合文化站(室)、農村電影放映和農家書屋等國家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項目建設,著手實施一批新的文化惠民工程建設項目。
實施公共文化進村入戶工程。采取政府采購、文化事業單位實施、社會參與的運作模式,大力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活動,建設“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劇場”、“群眾文化活動遠程指導網”等覆蓋全省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多渠道向基層配送文化資源。
實施外來工文化服務工程。建設職工文化,增強企業文化意識和人文關懷精神,鼓勵和支持企業、工業園區建設職工書屋、俱樂部、職工之家等員工文化設施,推動文化事業單位和文藝團體與企業、廠礦共建企業文化服務機構和服務點,豐富外來務工人員的業余文化生活。
實施珠三角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工程。整合珠三角文化資源,建設珠三角地方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和數字圖書館聯盟平臺,開展珠三角電子文獻聯合采購,實行珠三角圖書網上“一卡通”服務,建立珠三角文化資源數據庫、建立珠三角演藝聯盟、建立珠三角文化執法聯動協查機制等,構建區域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服務一體化的珠三角都市文化生活圈,輻射帶動全省公共文化的發展。
(四)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進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滿足人民群眾進行文化鑒賞、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電影、上互聯網、參與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需求。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等特定區域和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努力實現全省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到2015年,努力實現全省人均擁有12冊以上公共藏書、每月觀看1場以上電影、每季度觀賞1場以上文藝演出和參與1次以上群眾文化活動,每半年參觀1個以上文化展覽的目標。到2020年,建立起與群眾需求相適應的充裕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體系。
加強公共文化資源建設。各級公共文化事業單位、專業藝術團體、廣播影視機構、出版企業和文聯、社科聯、作協等文化團體要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采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委托生產等形式,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生產質優價廉的公共文化產品。實施文化數字化工程,加快推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換。推廣“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建設覆蓋城鄉的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流動演出服務網,促進城市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加強各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所)的藏書、藏品建設,注重對地方文獻、文物、民俗器物和本土名家創作的藝術精品的收藏,在全省形成品種豐富、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文化資源體系。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使用效率。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引進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場館的管理,提升公共文化場館管理的專業性、科學性和有效性。推動大型公共文化場館后勤服務社會化,推動經營性文化場館實行連鎖經營和聯盟合作。各級財政要確保足額經費投入,推動各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所)等公共文化場館全面免費開放,推動音樂廳、美術館等定期提供免費或低票價服務,擴大展覽館、科學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免費服務項目,探索高校、科研機構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資源向社會開放的新路子。壯大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健全公共文化機構設置,落實公共文化事業單位尤其農村基層綜合文化站的人員編制,保證人員工資、事業經費和重大文化活動專項經費,保障各級公共文化設施有效運轉。推行公共文化服務職業資格準入和證書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人員準入機制,提高公共文化事業單位業務人員比例。發展公共文化服務輔助隊伍,鼓勵和支持成立各類民間文化社團,組建全省文化志愿者隊伍。
(五)實施嶺南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加強對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的有效保護、開發和利用,保護和發展文化遺產。做好國家級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利用工作,推動有條件的地區申報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加大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其生態環境的整體性保護,建立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華僑文化、禪宗文化、海洋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文化生態保護區,打造若干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組建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和廣東省水下遺產保護中心。加強精神性文化遺產發生地和名人故居的保護利用。加大對我省稀有劇種和民間絕技、絕藝、絕活的搶救保護。啟動流失海外廣東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