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政壇善書法者為數不多,精煉自成面目者更是寥若晨星。沈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寶權先生即是官場上少數兼具書法家身份,他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學養,熱愛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書法藝術。
在古代的文官除了飽讀經書外,還能寫得一手好字。現代的中國接受西方思潮與使用的硬筆工具,甚少使用毛筆寫字,以致書法成為少數人士愛好與重視的藝術。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絕大多數中國人沒有使用計算機,手寫文字是必然的學習、工作與溝通的方式,有了計算機后,大多數藉由打字輸出或傳遞,方方正正、整整齊齊的格式化,取代了手寫的個性化字體,書法逐漸遠離百姓日常生活,而成為高高在上的藝術,一般民眾遙不可及。
出生書香門第的李寶權對于書法情有獨鍾,從小在老家私塾的教堂見到祖上流傳的古書、墨寶,喜觀長輩人寫字,耳濡目染熏陶。民間詩、書、畫,故鄉深厚悠久的文化土壤和傳統,深刻留在他腦海中,注入到他生命血液中。李寶權習書幾十年不事張揚,默默耕耘,臨池不輟。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從不滿足,他求深、求精、求高遠,唐楷涉入,早年從柳公權《玄秘塔》入手,又臨歐陽詢;漢魏碑帖,橅秦溯晉,無所不染。行草書用筆靈巧生動、樸茂莊嚴,師法二王,旁及楊凝式;隸、篆古拙寬博,氣勢雄渾,得益于《張遷碑》、《石門頌》、《泰山金剛經》等。
李寶權書法擅篆、隸,早為書法界所共識,巨幅宏篇的篆、隸作品,展現雄渾壯闊之風,為書友們稱道。其草書亦有可觀的成績,尤其在章草的豐盛成果,令人耳目一新。章草的特征在于“筆短意長”,李寶權掌握得恰到好處,筆勢飛動而穩健,飄揚灑落,神采奕奕。正如董文教授(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指出:“觀其筆畫,粗不臃腫,細不薄弱,意蘊內含。體勢舒展處如鳳翼開張,翩然秀美。結構則嚴密而不松懈……通篇渾然和諧,氣息貫于行列。”李寶權長篇巨制的章草作品給人氣勢恢宏之感,董文教授高度評價說:“這種富于哲學和美學意味的大氣,不是刻意作出來的,是書家自己胸懷氣質與精神境界的外化,是筆下的自然流露。書家因器識高而有膽氣,因功力深而充滿自信。大氣對于書家來說,是極其可貴的藝術質量。”
書法創作的根基是尊重與回歸傳統,崇尚經典,學習與取法歷代法書碑帖菁華,將傳統與現代融合貫通,才能真正創作出自我風格特征的作品。2006年12月,李寶權書法作品展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行,首次個人作品展,同時出版《李寶權書法作品集》。原遼寧省博物館館長、人民鑒賞家楊仁愷老先生對李寶權的書法藝術境界與成就給予了中肯的評價:“寶權同志,政務之暇,雅好臨池,對漢魏碑帖頗有心得,是幀運筆流暢,結體典雅,不同凡響。”“淡泊守志,丹青寫心”。去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行“與共和國一起成長——李寶權書法作品展”,深獲書法界重視與參觀的專家學者肯定,一致認為李寶權對書法藝術的熱愛和追求,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對傳承、發揚、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有著重要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