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國家漢辦昨天在京宣布,將組織海內外相關領域學者共同翻譯《五經》,并計劃在三年半內首先推出英譯本。這也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圍內組織開展對中華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譯工作。
昨天上午,由國家漢辦組織成立的《五經》研究與翻譯國際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北京開幕,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國家的30多位知名學者,將在3天會議期間具體商討翻譯的進程安排。
據國家漢辦主任許琳介紹,在幾位知名中外學者的倡議下,2008年夏,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正式立項《五經》翻譯項目。
許琳指出,《五經》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迄今為止,一套適應世界各國人民學習、了解中國文化需要的多語種《五經》譯本卻不存在。“我們必須出版一套全新的現代譯本,只有這樣,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才能被國際社會充分認識,并真正接受。”她說。
■名詞解釋
《五經》指除了漢以前失傳的《樂》以外的《詩》、《書》、《禮》、《易》和《春秋》。兩千多年來,一直被公認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經典,中國思想體系形成和帝國體制建立的主要理論依據,也是很多世紀以來國家科舉取仕的考試科目。新華社發
■解讀
教育部稱開展翻譯的重要性怎么說都不過分
《五經》對當今世界仍有啟示意義
教育部副部長郝平指出,與以色列古經《摩西五經》和印度古經《四吠陀》相比,《五經》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性毫不遜色。但與前者不同,《五經》所表達的是關于自然界和人類的思想,對當今世界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開展《五經》翻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怎么說都不過分。
國家漢辦主任許琳透露,國際學術委員會將首先對《五經》進行英譯,將原文翻譯成符合時代語言特色的譯本,力爭做到能夠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理解并接受。根據英譯本并參照經文底本,將組織人員翻譯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印地語和馬來語。
她強調,正式出版的每一譯本都將附有一篇導讀性的前言,介紹該經的歷史背景及重要性。譯本不加注釋,譯文必須做到讀者能夠通過閱讀經文而自明其義。特別重要的經文異字將在頁邊空白處標明。如果必要,校勘記將另行出版。
據悉,選定翻譯的《五經》經文約70萬字,譯成英文約100萬個單詞,2500頁。英文之外語種的譯本會有所不同,將在英譯本定稿后盡快啟動。新華社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