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食品加違禁品成潛規則 54問題奶粉受害者起訴圣元 索賠超800萬 -孟學農等被問責高官保留代表資格 政協會期縮至9天 劉翔缺席 -中國08年底持美國債7274億美元 俄羅斯耗盡外儲35%殃及中國人 -上周銀行股資金凈流入12億 招行近48億限售股今解禁 "四大猜想" -中辦要求制止公款出國(境)游 逃避繳納稅款一定條件下可免刑責 -鋼鐵業振興首例重組落定 寶鋼20億重組寧鋼 規劃細則三月中公布 -社科院:30年后中國將基本實現工業現代化 -半數業績下滑上市公司高管獲加薪 45%企業計劃將提高員工待遇 -中俄千萬噸級煉油項目明年開建 空客公司否認中國取消百億訂單 -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09)發布 實錄 調查:教育公平北京不及格
首頁>>文化發展
中國文物走私鏈調查:海關日查走私文物千余件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9 年 03 月 02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走私鏈條國際化

這個大大的問號也難住了謝辰生。他對《國際先驅導報》說:“目前中國海外流失文物的數量無從統計,經非法走私出去的文物只有到現身公開流通市場的一天,才會被發現。”

據他介紹,如今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除了以祖傳和古時文化交流等合法方式出境的外,主要是兩大類型:戰爭劫掠和盜墓、非法走私,而后者的比例正在與日上升。令他更為痛心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智能化、高科技的走私集團從國外到國內形成了網絡,打擊起來非常困難。”

吳樹的調查也佐證了這一點。在非法走私文物的利益鏈條中,“首先是盜墓者,然后是走私者、拍賣者、買家。”吳樹說,“貫穿其中的可能是國內或國外犯罪份子,也可能是二者相勾結。”

他曾經親眼目睹了一位走私文物的犯罪分子的落網。警方后來查到,這個文物走私販賬戶上每一筆資金都在百萬元以上,兩年總數近1億元人民幣。此外,賬戶上顯示出:他早期的下家基本上是廣州、深圳的“客戶”,后來就逐漸轉換成香港、澳門人,以及歐美買家。

有文物販子告訴吳樹,被海關查獲的幾率很小。大多數情況下,真品混雜在贗品中,“根本查不出”。

有多少文物流落他鄉

由于文物買賣在香港公開合法,這里成為了亞洲最大的古玩集散地,另有國際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匯集于此。吳樹評價香港為“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主要路徑”。

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有統計,僅在47個國家的218家博物館中,就有中國文物167萬件。估計流失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大概又是館藏數量的10倍。

這些數字是什么概念?經過5年的調研和資料查閱,吳樹建立了自己的“中國文物備忘錄”。

其中,英國各大博物館、圖書館共收藏中國歷代文物約130萬件,大多數是在近代殖民主義時期被侵略者從中國非法劫掠流落海外。而僅大英博物館就收藏中國書畫、古籍、玉器、雕刻品等珍稀國寶3萬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國古代繪畫精品幾乎都在館中。

法國各博物館、圖書館收藏中國歷代文物約260萬件,這些文物均是在近代殖民主義時期從中國非法掠奪所得。盧浮宮博物館羈留中國文物達3萬件以上。

此外,還有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博物館,收藏了中國數百萬件珍品。

美國媒體透露:近30年來,流入美國的中國文物大約有230萬件,其中20多萬件精品被美國各大博物館收藏。與英、法、日、俄等國家不同的是,美國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大多數都是通過境外走私非法所得。

面對中國珍寶不斷外流,我們怎么辦?吳樹建議:“一方面整頓文物市場,安排好出土文物的妥善去處;另一方面,嚴懲盜墓、走私等非法行為,提升文物鑒定水平。”

謝辰生還盼望,對國民加強文物審美和欣賞的教育,從而也體現出文物古國的文化氛圍。(國際先驅導報)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上一頁   1   2  



相關文章:
中國文物走私規模增大 主要流向韓日美英等國
文物專家稱20年前圓明園獸首每尊只值1500美元
文物局:不承認文物非法占有 佳士得應承擔后果
文物保護專家:回購文物是接受掠奪者第二次掠奪
外國館藏中國文物:法國僅次英國 日本數十萬件
中國追索獸首文物遭敲詐 持有人要求達賴回西藏
紐約馬王堆文物展引起西方觀眾強烈興趣
外交部發言人:圓明園流失文物理應歸還中國
兩岸故宮將首次進行正式交流 商借文物辦展覽
國家文物局局長:中方不得回購非法流失文物
圖片新聞: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 撞擊坑或是目前最大[組圖]
全國政協委員陸續抵京[組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