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國現代化報告—文化現代化
沒有大量屬于中國的、具有中國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科技和新藝術的不斷問世,并對中國乃至整個人類的社會形式與過程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經濟的提升和發展就會缺乏動力源泉、智力支持和消費市場。
中國的發展理念與模式別開生面
二戰結束以后,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西方世界以“自由、平等、民主”為核心內容的發展理念與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如以賽亞·伯林所說,西方世界“聲稱得救的道路只有一條”。蘇聯東歐劇變,更被一些西方學者看作西方民主價值理念和政治制度的全面勝利。
中國30年的改革實踐,打破了這一神話。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文化現代化研究》,依據2005年世界各國的各項指標數據,認為中國的文化影響力指數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之后。
30年來,中國主張“一切從實際出發,走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中國沒有圍著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的指揮棒轉,而是嚴格按照自己的發展速度和節奏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沒有照搬西方政治模式,而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漸進的政治改革。
在許多拉美和非洲國家復制西方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相繼陷入困境,甚至連美國本身至今仍在金融危機中苦苦掙扎之際,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未能幫助自身從混亂和失序狀態獲得解脫之時,中國發展的突出成就向世人清晰明白地展示了世界現代化進程不應是一個單向的、孤立的發展路線。
中國的發展理念和模式開始在世界范圍產生影響,為那些苦苦尋找不僅發展自身,而且還要在融入國際秩序的同時又真正保持獨立和保護自己生活方式的國家提供了新的啟示和選擇。
中國倡導并致力于建立“和諧世界”,并在世人面前展現了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的中國外交的成就和魅力。有西方媒體認為,中國“和諧世界”理念拉近了世界與中國的距離,推進了和平與繁榮,贏得了鄰國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