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居兩岸,何日再聚合
1949年年初,一位“故友”意外造訪了剛到臺灣不久的莊尚嚴——莊尚嚴怎么也想不到,剛剛把“快雪”安頓好,郭昭俊竟然帶著另外“二希”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
原來,北平解放前,郭昭俊帶著《中秋帖》和《伯遠帖》逃到了臺灣。郭昭俊舊事重提,又對莊尚嚴談起了郭世五當年許下的宏愿,聲稱一定要將兩帖交還故宮,讓“三希”團圓——只要政府“賞”他一點報酬,他必定將“二希”“捐贈”出來。
莊尚嚴四處籌措資金,卻終究沒能在約定的時間內(nèi)拿出錢來,他只能眼睜睜看著郭昭俊帶著《中秋帖》和《伯遠帖》遠赴香港——“三希”重聚的機會,又一次從莊尚嚴手中輕輕滑過了。
1951年10月25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到國家文物局開會。閑談之中,時任文物局副局長的王冶秋向馬衡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故宮博物院尋找了好幾年的“二希”帖,終于有了下落。
當時,全國僑聯(lián)副主席莊世平先生正擔任南洋商業(yè)銀行的董事長。1951年,在一次銀行界的聚會上,一個在英國匯豐銀行供職的朋友告訴莊世平,過幾天他們會有一筆大買賣——著名的《中秋帖》和《伯遠帖》,就要被匯豐銀行收入囊中了。
原來,郭昭俊攜帶“二希”到了香港之后,生活日漸窘迫。但顧念父親生前的愿望,他不敢貿(mào)然將“二希”賣掉,而是將它們抵押給了英國匯豐銀行,贖期定在1951年11月底。眼看日子臨近了,匯豐銀行方面知道郭昭俊拿不出錢來,正極力誘使他將寶帖出賣。
莊世平說,我不是文物行家,但鼎鼎大名的“二希”帖眼看就要落到英國人手里,哪個中國人會無動于衷呢?思來想去,他決定秘密將此事報告給中央政府。
巧合的是,就在這幾天,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正率團出訪印度、緬甸,在香港作短暫停留。聽到“二希”重現(xiàn)的消息,鄭振鐸緊急向國務(wù)院打了一份報告,請求由故宮博物院出面贖回兩件寶帖。
1951年11月8日,王冶秋找到馬衡,出示了周總理批示的抄件:“同意購回《中秋》、《伯遠》二帖。惟須派負責人員及識者前往鑒別真?zhèn)危㈨毥?jīng)過我方現(xiàn)在香港的可靠銀行,查明物主郭昭俊有無訛騙或高抬押價之事,以保證兩帖能夠順利購回。”
1951年12月27日,王冶秋親自將《中秋帖》和《伯遠帖》送還故宮,此時距離“二希”離開紫禁城,已經(jīng)整整過去了二十七年。“三希堂”依然保留著當年的樣子,“三希”帖卻沒能一起回來。
(摘自《紀事2007》 新華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