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以重金贖,又遭別離恨
1945年10月,八年浴血抗戰之后,張伯駒已經風塵仆仆地回到了北平。剛一回來,他就又托柳春農打探起了“二希”的下落。幸好,“二希”仍在郭家。只是郭世五本人已經在五年前去世,“二希”如今的主人,是他的兒子郭昭俊。至于價錢,也早不是當年的二十萬大洋,郭昭俊說得明白,一口價———黃金一千兩。
張伯駒知道郭昭俊這是在漫天要價,并非真心想把“二希”賣給自己。他只能不斷求人和郭昭俊談判,希望能將價錢講下來一些,郭昭俊卻一點也不肯讓步。
細一打聽張伯駒才知道,此時郭昭俊早已投到行政院院長宋子文的門下了。而郭昭俊送給宋子文的“見面禮”,就是《中秋帖》和《伯遠帖》。
氣憤之下,張伯駒寫了一篇《故宮已佚書畫見聞錄》,投給了上海《新民晚報》,將“二希”與郭氏父子的關系公之于眾。文章見報之后,輿論大嘩,宋子文迫于壓力,很快便將“二希”退還給郭昭俊。
“二希”回到郭家之后不久,《快雪時晴帖》也結束了半個中國的漂泊回到了南京。至此,歷時十載,累計行程超過兩萬里的國寶西遷宣告結束。在這十年之中,故宮護寶人經歷了一次次生與死的考驗:他們逃過了長沙轟炸、重慶轟炸、貴陽轟炸、成都轟炸;他們在綿陽不慎翻車,在峨嵋遭遇大火,在重慶和肆虐的白蟻不懈抗爭;文物運往樂山的途中,年輕的朱學侃不幸遇難。十年間,拖家帶口的護寶隊伍里也不斷添著新丁……經歷了這一切之后,1947年底,16698箱國寶安然無恙重返金陵。
然而,這些國寶將要面對的,是一次更加殘酷的分離。
1948年9月,遼沈戰役打響,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眼看忽喇喇大廈將傾,故宮博物院召開了抗戰勝利后的第一次理事會,決定將文物運往臺灣。
當時,馬衡是故宮博物院的院長,抗戰勝利后一直留守北平,徐森玉則是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坐鎮南京。
馬衡托病不出,國民政府只得將遴選文物的重任交給了徐森玉,并明確指示,盡量將南京文物全部運往臺灣,如果實在帶不走,也要選擇一類文物,將二類文物留在大陸。徐森玉明確表示反對文物遷臺。兩難之間,徐森玉只得大膽“調包”,將一批一類文物換成二類文物,“以次充好”運往臺灣。
而此時,莊尚嚴已經接受了國民政府的命令,押送第一批文物前往臺灣,這批文物都是宮中精品,莊尚嚴曾經出生入死保護了十年的《快雪時晴帖》,又一次被交到了他的手中。1949年年初,包括《快雪時晴帖》在內的三批共238951件故宮文物漂洋過海,在臺灣的基隆港登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