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備受關注的南京大報恩寺塔地宮開啟,撩開神秘面紗的一角。地宮呈圓形,直徑2.2米,考古人員在第一層發現大量銅錢,將繼續挖掘。曾有“天下第一塔”和“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的南京大報恩寺塔,系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生母于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與羅馬大斗獸場、比薩斜塔等一道被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圖為考古挖掘現場。 中新社發 王國安 攝
金陵大報恩寺地宮7月17日發掘以來意外不斷。首先是石函上的碑文顯示,地宮可能不屬于明代的大報恩寺,而極可能屬于宋初長干寺;其次是半米見方、1.3米高的鐵函太大難以運出,27日晚才得以運回博物館;鐵函運至博物館后考古人員又面臨大難題:函體和函蓋之間被用鐵水澆鑄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鐵箍,如何才能在打開的同時又不破壞鐵函、保證文物安全?經過專家論證,南京市博物館最終確定了開啟方案,鐵函將于今日打開,鳳凰衛視和南京電視臺將于9時30分進行現場直播。里面是否真的如碑文顯示,藏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最引人猜想的秘密有望今天大白于天下。
經化學溶劑酥解,鐵箍已被取下
據了解,鐵函為鑄鐵材質,較耐腐蝕。函身分為3段,系分別澆鑄后再拼接而成。鐵函基本上是一個長方體,但是在函頸部略有擴張,口大蓋小,這使得函蓋陷進函身內,而不是蓋在函身上。
當初在制作舍利函時,顯然不希望再有人打開,因此又用鐵水對函蓋和函身接口進行了澆鑄。為了防止鐵水從縫隙流進鐵函內,澆鑄前還用黃泥沙對接口處進行了填充。顯然,這個設計很奏效,它將鐵函鑄為一體,考古人員只有破壞這層像“封條”一樣的鐵箍才能打開鐵函。由于切割震動太大,不利于文物保護,因此化學溶劑成了首選,雖然這對函體會略有影響,卻是損害最小的一個辦法。
至記者發稿時,考古人員已經成功取下了這層寬約5厘米、厚約1厘米的鐵箍,為明天打開鐵函掃除了最后一道阻礙。明天直播時,考古人員將先用松銹劑除掉粘連函身和函蓋的鐵銹,再取下函蓋。
鐵函內灌滿水,文物保護難度加大
雖然鐵函已經被澆鑄成一個整體,但是它還是敵不過歲月的侵蝕。據知情者透露,鐵函接口處已有破損,鐵函內灌滿了水。
進水正是文物保護人員最擔心的事,這大大增加了文物保護的難度,尤其對紙張、經卷、絲綢等有機質文物來說,浸水會使其粘連、字跡變淡甚至結構改變,一碰就變成一攤泥漿。如果泥土隨水進入,將文物埋在泥漿中,提取文物的難度還會增加。據透露,打開鐵函后,若里面文物受損嚴重,考古人員將先插進托板,將里面的文物整體取出,進行充氮氣保護,避免氧氣進一步損害文物,然后將其送進冷藏箱,待進一步研究清理保護方案。
另一個不利因素是函體太高,胳膊伸進去探不到底,提取文物困難。一般來說,舍利函是多重的,內部很可能還有銅質、銀質、金質等層層相套,那么鐵函內的空間就更為狹小。按考古的要求,必須要在提取兩重函匣間的文物之后,再取出里面一重舍利函,如何在窄而深的空間內提取文物成為另一個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