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于富陽一帶的長篇敘事民歌《朱三與劉二姐》,入選了本次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這篇民歌背后,還有個有關富陽和余杭的老故事。
很多年前,富陽就是著名的土紙之鄉,土紙運輸主要靠水路,與富陽接壤的余杭縣葫蘆橋,就是富陽土紙經運河銷往江蘇、上海等地的起點。
很多富陽小伙子,經常成群結隊肩挑土紙去余杭,他們吸引了很多余杭姑娘,成就了一段段好姻緣。
可這讓余杭的男人們很生氣,爭吵時有發生,甚至還設路障,到明代,更激化到了打官司。
為了出氣,富陽人就借用明朝弘治年間余杭劉二姐跟蘇州朱三私奔的故事,編成歌謠,笑話余杭的好姑娘都跑到外地去了。
享太平、唱太平,太平年間出新聞,銅鈿銀子如糞土,恩愛私情值千金。
享太平、唱太平,太平年間有新聞,情哥情姐為私情,蜜糖勿吃黃連吞……
這是《朱三與劉二姐》“歌頭”部分里的兩段,到上世紀20年代,“唱朱三”在富陽已成為民歌的代名詞。
當地有句俗話,“若話朱三唱得全,討個老婆勿要銅鈿”,《朱三與劉二姐》唱得好,還能省下一大筆聘禮呢。
因為是口頭傳播,很多歌詞即興發揮,幾乎是“十唱朱三九不同”,歌曲也被大家越唱越長,有2000句到3000句,再加上種種發揮和表演,可以從早上一直唱到晚上。
上世紀80年代,富陽民間文藝家協會開始整理《朱三與劉二姐》,會較完整唱這歌的老人,多已古稀之年,協會一個個請他們唱,再錄音整理成文字,終于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
他們也都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著“祝福”。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
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
煮熟之后,橫七豎八地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并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這是魯迅小說《祝福》中的一段,這篇以祥林嫂為主角的小說,細細描寫了魯鎮,也就是現實中紹興一帶小鎮的年終民俗——祝福。
剛剛公布的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祝福”被列入“民俗”項目。大家可能不知道,這一熱鬧民俗,其實起源于杭州濱江區。
具體起始年代,現已無法考證。
相傳,早年濱江這里常遭水災,民不聊生,地方上又沒錢修江堤。當時的兩位地方官,一位名叫黃山,一位名叫西南,實在沒辦法,就先斬后奏,用上交國庫的銀子修了堤壩。
皇上知道后,惱怒于他們自作主張,下令“殺無赦”,兩位為民請命的父母官,走投無路,跳江自盡。
老百姓為紀念他們,每年春節都會舉行祭祀大典,雞、鵝、肉買來煮熟后,點上香燭,恭請兩位先人享用,并燃放爆竹。
濱江與紹興相距甚近,而且當時紹興也是水患不斷,這一民俗也因此傳了過去,并不斷繼承和演變。
現在,濱江區西興、浦沿、長河三個街道,還保留著“祝福”風俗,當地絕大多數家庭,春節都會舉行這一儀式,表示感恩,祈求幸福和好運,年年如此。
除了“祝福”、“朱三與劉二姐”,本次上榜的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總共有225項,其中杭州上榜54項,數量位居全省第一,領先第二位溫州19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杭州上榜的54項中,有7項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們是: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余杭滾燈、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竹紙制作技藝、金石篆刻、胡慶余堂中藥文化。(記者王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