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6日,“世界漢學大會2007”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國務委員陳至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法國駐中國大使蘇和出席了開幕式并致辭,教育部部長周濟為“中國人民大學漢語國際推廣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漢學研究中心”揭牌。
本次世界漢學大會由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同主辦,旨在通過世界漢學界專家、學者的深入對話和討論,促進國際漢學研究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構建和諧世界的價值。
當今世界漢學界的頂級專家幾乎都來了
此次漢學大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內地首次舉辦的一次高水平、高規格的世界性漢學大會。共有來自德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意大利、越南、羅馬尼亞、奧地利、瑞典、加拿大、新西蘭、斯洛伐克、比利時、塞爾維亞、西班牙、日本和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的專家學者70余人。
其中包括德國慕尼黑大學、哥廷根大學教授施寒微,美國喬治敦大學歷史系漢學教授魏若望,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顧彬,斯洛伐克科學院資深研究員馬利安·高利克,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馬斯洛夫,法國巴黎東方語言大學教授、法國教育部漢語教學總督察白樂桑,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漢學系主任羅多弼,日本愛知大學教授加加美光行等,幾乎囊括了當今世界漢學界的所有頂級專家和學者。
另有馮其庸、戴逸、湯一介、龐樸、劉夢溪、樂黛云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一流教學和研究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140余人。
論文代表了當今漢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漢學(Sinology,或稱中國學),作為一門植根于中國而發源于海外的古老學科,其研究主題隨著中國的變化而變化,但它始終承擔著重要的文化功能并日益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力。
本屆世界漢學大會以“文明對話與和諧世界”為主題,會議分主題包括:“作為文明對話的漢學研究”、“‘中國形象’在漢學研究中的變遷”、“中國傳統文化:詮釋和影響”、“漢學家與漢學史”和“漢語國際推廣與跨國文化”。同時,在正式會議之外,還組織了3場專題圓桌會議,其主題分別為:“漢學視野下的20世紀中國文學”、“景教文典與新近發現的《景教宣元至本經幢》”以及“漢學的自我定位”。
大會共收到論文100余篇,既有對中國古代典籍的研究,如:德國圖賓根大學費安德的《西方對〈文子〉的發現與研究》,也有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既有對早期來華傳教士的研究,如: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魏若望的《關于戴遂良出版物的思考》,也有對明清時來華留學生的研究;既有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對社會影響的研究,如:邁克爾·拉法格的《談〈論語〉和〈孟子〉中的修身和治國》,也有對當今世界形式下中國社會形態的研究……論文范圍之廣、內容之專業,令大多數國人驚訝,可以說代表了當今漢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世界學習漢語的動機已從獵奇轉變為實用
本屆世界漢學大會的一個主題就是探討對外漢語教學的方方面面。這個問題也引來眾多專家學者的興趣。
法國教育部漢語教學總督察白樂桑先生說,過去想學習漢語的法國人大都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老、悠久、高雅的文化,學中文僅僅憑興趣。而現在,許多學生為了自己將來的職業等原因開始學習漢語。在短短6年的時間里,法國中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就已經超過了法國學校開設的其他4門外語課的學習人數。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周質平說,2005年至2006年,普林斯頓大學選學漢語的學生人數增加50%,上升為僅次于西班牙語的第二位。他認為,學生選學漢語的動機從學術、獵奇轉變為實用這是中國國力發生變化的結果。
來自越南社會科學院中國研究所的馮氏慧女士結合越南的具體情況說,越南受漢文化影響時間很長,越南古代的典籍、文稿大都是用中文記錄的,60%的越南語要借助漢字。要想了解越南的歷史,就必須學習漢語,而且越南語和漢語在語調上有共同點,學起來更容易掌握。另外,越南人希望借鑒中國成功的改革開放經驗,這也需要學習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