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東北長白山區的集安市,50多歲的遲先生從沒想到,自己退休后會成為一名“網蟲”:他擅長網絡游戲,還能熟練進行視頻聊天。
正如遲先生所講的那樣,在中國,互聯網從10年前的一個技術名詞發展到今天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其速度令人驚訝。
遲先生晃動著手中的鼠標說:“在過去,我不能這樣快接受網絡文化。而且退休后還上網聊天、游戲,將招致妻子與朋友的非議。”
有社會學家指出,網絡文化的迅速擴張,足以考驗一個社會求同存異的包容度。
在學者眼中,網絡文化通常是指網絡中文字、聲音、圖像等形態的精神性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網絡新聞、動漫、網絡視頻和音樂、網絡文學以及論壇等。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06年底,全國網民人數達到1.37億,占中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浙江省委黨校吳錦良教授等學者認為,網絡文化的繁榮,同當今中國社會對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態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網絡上形成了一套專用語言。網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網絡文化語言,個性充分得到彰顯。”曾專門研究過網絡文化的學者李鋼說。
“886”就是“再見了”,“貓”就是調制解調器……網絡語言在互聯網上隨處可見,其使用范圍已擴大到印刷雜志上,甚至電視、文學作品和日常語言中。
網絡文化改變了中國人的一些傳統生活方式。網民可以評點時事、發表文章、創作音樂。“一步一個腳印”,這在過去是形容年輕人成長的名言,而網絡中流行的是“一夜成名”。
北京一位記者說:“網絡文化的壯大,充分反映了一個文化大國海納百川的胸懷。”
近五年間,中國網絡游戲市場規模膨脹了100多倍。2006年,網絡音樂市場規模增速有可能超過50%。
網絡文化產業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中國政府在“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積極發展網絡文化產業將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
互聯網文化在考驗社會包容度的同時,也在考驗著人們的道德水準與價值觀。北京市從事網絡經濟研究的學者王旭輝指出,網絡非道德文化的挑戰正不斷出現:比如對個人隱私、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挑戰。
前不久,中國就發展網絡文化提出,倡導文明辦網上網,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和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
長期研究互聯網文化的上海市新聞辦官員徐世平認為,對網絡文化的包容與接受并不是沒有道德底線的,國人需要健康文明的網絡文化,這與包容并不矛盾。
一些網站為規范網民的上網行為,探索網上實名制。比如大旗網推出實名精英博客,到去年夏天就已有4000多實名用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