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17日電 (記者 王艷明 周潤健 蔡玉高) 掛楹聯、貼對聯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專家們研究發現,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編號為S.0610V的唐代文書不但有豐富的桃符題辭,而且可能是中國迄今發現保存最早的楹聯。
民俗專家、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張仲介紹,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經久延續下來的民族風俗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環。
春聯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早從周代開始,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后來桃符又漸漸簡化,以方形紅紙畫個桃形,再寫上“神荼”、“郁壘”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又在這紅紙上寫些吉祥話,再修飾對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聯。
編號為S.0610V的文書總長100余字,其中的部分內容為:“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福慶初新,壽祿延長……立春日:銅渾初慶軌,玉律始調陽。五福除三禍,萬吉殄百殃……書門左右,吾黨康哉。”
敦煌民俗專家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譚蟬雪說,從時間上看,“歲日”、“立春日”正是掛桃符之時,從內容看,全是祈福禳災內容,從句式看,四言、五言對仗,正是楹聯格式,而且文中有“書門左右”的明確交代,由此斷定該文書為桃符題辭,也就是后來所說的楹聯或對聯。
過去研究者普遍認為,五代時期后蜀孟昶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流傳下來最早的桃符題辭或楹聯。
譚蟬雪說,敦煌桃符題辭抄寫在文書的背面,該文書的正面還抄有一篇《啟顏錄》,上有“開元十一年八月五日寫了”的末題。根據這一明確紀年和文書的字體、紙張等可以斷定,文書中的敦煌桃符題辭抄寫年代不晚于唐代,開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是其抄寫上限,這一時間,明顯早于后蜀孟昶所處的五代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