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中國旅游時有著同樣的體驗,你在甘肅、寧夏的沙漠里買到的鑰匙扣、小飾物等旅游紀念品和在廣東、福建的海邊買到的一模一樣,你在貴州看到的歌舞表演和在青海看到的大同小異,它們都沒有了本地特色和傳統,取而代之的是港臺歌星和搖滾樂手的“流行風格”。
從泰坦尼克號到星巴克咖啡,國際各大文化產業集團已開始向中國市場大規模進軍。德國貝塔斯曼、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澳大利亞新聞集團,對這些已然進入中國的國際文化產業巨鱷而言,中國的文化產業市場是一座尚未開發的“鉆石礦”。
特色不見了,深度無從談起,缺乏藝術品位——中國的文化產業究竟怎么了?在世界文化產業日益做大的今天,中國的文化產業將經歷怎樣的命運?
在第四屆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科學家和企業家們對中國的文化產業既表示擔憂,同時又給予了期望。
文化產業:中國面臨大國失語
“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有兩個,一個是信息產業,另一個就是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性大家都看到了,而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很多人還沒有看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葉朗教授坦言。
中國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50多個民族,文化積累十分深厚、文化類型極其豐富,積累了難以估量的文化資本。啟動這些文化資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并且是獨特的、唯一的、別人無法重復和模仿的,理應在全球的市場競爭中占有比較優勢。
同時,中國的社會經濟已開始向精神、文化消費轉型,人們開始追求一種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費。在這種情況下,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帶動的需求成為經濟發展新的空間,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必然的需求。
然而,當前中國的文化產業面臨怎樣的現狀呢?
首先看利潤,央視是我國首屈一指的傳媒大戶,其一年的廣告收入達到50億元人民幣,而美國CNN一個音樂頻道一年的廣告收入就高達50億美元。知識產權貿易已成為世貿組織的三大支柱之一,而我國的版權產業正在遭受發達國家的嚴重沖擊。
其次看貿易格局,中國的文化產品面臨嚴重的“入超”。葉朗指出,多年來我國圖書進出口貿易逆差為10∶1,和歐美的逆差是100∶1。2004年,我國從美國引進圖書版權4068種,輸出14種;從英國引進2030種,輸出16種;從日本引進694種,輸出22種。2005年,我國對美國的版權貿易逆差是4000∶24。
“可以說,中國的文化產業面臨著大國失語的危機和困境。”葉朗說,“中國文化資源的商品轉化率很低,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精致程度也很低,很難適應全球化時代的市場競爭。”
轉變觀念:文化也能賺錢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文化沒有經濟價值,文化行業是非生產性部門,因而文化行業只能花錢而不能賺錢,不能成為產業。
事實上,自從湖南衛視從《超級女聲》這個國外節目的翻版上賺了個盆滿缽滿,業界驚呼:“文化產業就要這么搞。”
電影《泰坦尼克號》在全球獲得18億美元的票房價值,它衍生的系列產品又獲利18億美元,扣除攝制費2.3億美元和廣告費10億美元,至少賺了20億美元。而現在一臺電腦的平均利潤已降到4%~5%左右。那么,要多少臺電腦的利潤才能達到一個《泰坦尼克號》的利潤?
葉朗指出:在中國,很多人開始看到文化和經濟的聯系,但觀念轉變還不徹底。他說:“在中國許多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和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是分開的,也就是說人們并沒有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到這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沒有把文化產業放到這個地區經濟發展中的戰略位置,使它成為真正具有全局性影響的支柱產業。”
完善法規,培養人才:中國文化產業崛起之路
對如何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葉朗建議,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
葉朗指出,一方面要對現有的經營性文化生產單位進行產業化改造,另一方面要制定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向文化產業投資,鼓勵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同時要加大文化執法力度,堅決清除腐朽、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要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形成若干強大、有可能抗擊境外文化資本沖擊的文化產業集團,同時要防止文化市場的行政性壟斷。
他說:“我們現在主要在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藝術領域,開發新產品,從而加大文化產品的高科技含量。高科技和人文、藝術的結合將為文化產業開辟新的天地,在這方面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在會上,多位專家談到了我國的文化產業人才危機,指出人才已成為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葉朗建議,要盡快實施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工程,例如在各省組建文化產業學院,開設各種培訓班,大批量地培養文化產業方面各層次的專家和經營管理人才,包括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旅游產業所需要的人才。
與會專家認為,文化產業需要復合型的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產業領域的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同時要懂得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規律,要有產業經營管理的素質與能力。目前,在文化領域中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企業戰略眼光和規劃能力,缺乏財務、營銷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資和風險管理能力,特別是缺乏規模化集團經營管理的能力和經驗,所以他們在進軍文化產業時常常會遇到挫折。另一方面,從事其他產業的經營者在進軍文化產業時候,由于缺乏對文化藝術獨特性的認識、內容策劃能力以及這些領域的創新設計能力,所以他們經營文化產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與挑戰。因此,人才的培養是目前的緊迫問題。(本報記者 劉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