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裝、服飾在其款式、結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深受自然條件、勞動生產和文化交流的影響。由于居住的地理氣候和從事的職業不同,構成了多種服飾類型。從地域看,可區別為農區和牧區類型,這是藏族服飾的基本類型;按生活方式,可區別為農村與城鎮類型;從身份講,可分為平民、僧人、達官貴人等類型。日喀則傳統的達官貴人服飾,質地高檔,做工精致,花樣繁多,特別講究衣著與身份、地位的相稱。從整體看主要有以下特點:服飾基本結構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靴、編發、飾品;基本特征表現為品類繁多,可分為袍、短衣、坎肩、腰帶、帽、靴、邦典、發飾、首飾、佩飾等;式樣上分為長袖袍和無袖袍;質地上分為錦花袍、綢緞袍、光板羊皮袍、氆氌袍、毛呢夾袍、素布袍等;色彩特點表現為對比強烈,如紅與綠、白與黑、黃與紫、并運用復色,金銀線搭配使服飾色調明快而又和諧;紋樣方面主要以遞增和排比的規律為主;裝飾品運用廣泛,裝飾材料主要以金銀、珠寶、象牙、珊瑚、綠松石等為主;面料主要以棉布、氆氌、綢緞、光板羊皮、毛料、呢子等為主;"邦典"即圍裙,是藏族婦女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表示婚姻狀況的作用,未婚的姑娘是不戴它的,它的形狀有短、有長、有梯形,有的以較寬的強烈對比色條相配,有的以纖細的同類色組成嫻雅溫和的色彩,并與金銀線搭配,每個地區婦女對"邦典"色彩及條紋的選擇都有不同的偏好;腰帶是藏族服飾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有的以毛織品編織而成,有的則以金屬等貴重的飾件作為裝飾;藏靴是藏族傳統服飾的重要特征之一,靴子上的花紋也有一定的習俗和規范;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內的,其特點是長袖,生產時收起,舞蹈時放下,有點像京劇中的水袖;一些地區有穿坎肩的習慣,其款式也有地區風格;嘎烏,式樣多為兩正方形交叉重疊,材料主要以銀、白銅兩種為主,上面鑲有綠松石和寶石,鏈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在牧區由于氣溫低,風沙大,又是遼闊的草原、天然的牧場,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要選擇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裝。牧區藏族穿著以皮袍為主,它結構肥大,袖口寬暢,穿著自如,白天陽光充足,氣溫升高時,可脫袖露臂,調節體溫,夜間可解帶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擺與膝蓋齊平,腰帶一束,懷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裝不少隨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綿羊皮縫制而成的,既經久耐用又抵風御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寬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擺用10至15厘米寬的黑絨鑲邊,但也有少數不裝飾邊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擺先用寬10至20厘米的黑平絨鑲邊,再用紅、藍、綠三色平絨(各寬5至10厘米)鑲邊。
農區氣候相對牧區而言溫和濕潤,人們穿著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長坎肩,都主要以黑氆氌為原料,款式仍屬大襟服裝,右腋下釘一個鈕扣。男式袍子用綠色或藍色綢布做兩條寬5厘米、長20厘米的飄帶。一般男式白氆氌藏袍的領口鑲上6厘米寬的加洛(一種間隔有十字圖案的花氆氌)。女式藏袍大都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子的,夏裝則是無袖的,但也有四季穿無袖的,冬春季在外面加一件氆氌短褂的。氆氌生產幾乎遍及日喀則乃至整個西藏。氆氌結實耐用,保暖性能好。它的生產工序分為三道:一是羊毛洗凈涼干后用鋼絲刷子刷松軟,并絮成條狀,然后再捻成細線;二是織氆氌,先把經線拉好,卷起架在織機上,然后再用緯線在經線上織,經緯線相交非常精密,織成面幅26厘米寬的條狀;三是染色,可根據實際需要染成黑色或其它顏色,以黑色居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