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藝術迄今有幾百年的歷史,她獨特的美學特征,在眾多的少數民族戲劇藝術中尤其受到人們的厚愛,被譽為“高原雪蓮”。作為整個藏族文化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藏族舞蹈,它的歷史更長更遠,而且被多種藝術形式作為具體的表現手段,在藏戲中也享有一定的地位。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地區,民間藏戲有著雄厚的群眾基礎。每逢新春佳節,自發的、以鄉村為單位的演出隊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演出活動。這一傳統的演出活動是在露天廣場進行的,演員都帶假面具,不用任何布景,伴奏樂曲也只有一鼓一錢。在表演上講求唱、舞、韻、白、技、表,合稱為“六功”。演出的劇目以八大藏戲為主。
八大藏戲的故事都是非常優美的,其中《諾桑法王》就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劇目之一,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諾桑法王》在民間演出時需要七天之久。它主要以唱、韻、白這一表演方式表現劇情。和其它藏戲劇目一樣,它的唱腔、幫腔以及韻、白均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劇中男角色的唱腔高亢宏亮,雄渾而激越;女角色的唱腔委婉動聽,美妙而富有無窮魅力,聽后令人回味無窮,并有不少唱段在群眾中廣為流傳。這充分說明藏戲藝術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盡管如此,由于它主要偏重于介紹故事情節,不太重視刻畫人物,內容分散,節奉拖沓,所以整個演出還是顯得古老而呆板,舞蹈也比較單調。在七天之久才能演完的《諾桑法王》中,只有很簡單的小段舞蹈在每場戲中起穿插作用,與劇情發展脫節,甚至為舞蹈而舞蹈。
根據傳統藏戲《諾桑法王》改編的大型藏戲《意樂仙女》是我國少數民族劇苑中開放的一朵新花。它從古老的廣場民間藝術發展到現代的舞臺藝術,有一番艱苦曲折的過程。它的出現,是對傳統的廣場民間藏戲所做的一次大膽而卓有成效的革新和發展。《意劇》曾到我國深圳、廣州、南昌、上海、南京、濟南、武漢、北京、香港等地巡回演出,受到了國內廣大觀眾、香港同胞和專家們的熱烈歡迎。專家們從不同角度對該戲在藝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該劇曾獲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頒發的優秀劇目獎。本文試圖通過在大型舞臺藏戲《意樂仙女》)編舞工作中的一些嘗試,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意樂仙女》是根據傳統藏戲《諾桑法王》改編的,它的主要內容是:尋香天國公主意卓拉毛(即意樂仙女)為解救俄登國國王諾欽因強征為殯妃的五百民女而下凡人間,與俄登國王子諾桑結為夫婦。為完成這一使命,意樂與王子諾桑的另一妃子頓珠華姆和誦經法師哈日展開了一系列的生死斗爭。在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曲折斗爭中,揭示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一真理,歌頌了諾桑王子與意樂仙女堅貞不渝的愛情。我認識到,該戲的這一主題,必須要通過對意樂仙女和諾桑王子的性格刻畫來體現。為此,我在編舞工作上刻意地追求舞蹈對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以及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的藝術效果。
《意劇》包括序幕、尾聲共有九場戲,根據劇情的發展需要,在每場戲中都要有不同風格,不同內涵,不同層次的舞蹈出現。比如說劇中“出征”一場戲,劇情要求這一場要有一大段舞蹈來表現出諾桑王子和藏族將士們個個威武雄壯,宮廷內外文武大臣、良民百姓都在送行,整個舞臺十分莊嚴的氣氛。
在導演的構思中,這場舞蹈的份量是重的。因此,在舞蹈的構思、設計、以及舞蹈素材的選擇上,要把藏族的民間舞蹈與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與特定的歷史環境結合在一起,主要表現以王子為首的藏族將士們。比如在設計舞蹈的出場動作時,最初運用了一般京劇藝術中最常用的基本步伐“圓場”步。這一形式用于舞蹈的出場,效果氣氛都十分理想。可是經過幾次的實踐,雖然感到效果很好,但京劇味較濃,沒有藏族特點。本著藏戲要突出民族風格這一宗旨,動作注重挖掘本民族的藝術素材。于是放棄了“圓場”步,吸收了西藏藏戲中的“騎馬步”動作來作為出場動作。這一舞動既不同于蒙古舞的馬步,也不同于哈薩克舞的馬步,它是具有藏族風格與特點的馬步。在運用中,我首先在節奏上進行了調整,由緩慢改為較快,加強了“勾腳前踢”動作的跳躍性和上身的前傾、擰斜幅度,使整個動作顯得很有沖擊力,表現出一種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的氣勢。這樣,出場舞蹈既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又有出征的陣勢和氣氛,收到了高于“圓場”步的效果。
諾桑王子與士兵們手的舞姿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動作,這一動作雖小,但關系是很大的。為了避免與其它戲曲藝術中一般武士都慣用的“山膀式”手勢,需設計出具有藏族特點的手勢。為此,我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在細心觀察藏族群眾生活中的神態舉止時發現,寺院的活佛們相互行禮時的動作(右手在胸前立式)很有造型性,只要精心加工,就是一個很好而又很有特點的手式舞姿。于是,設計了由五指拚攏為弧口撐大,手臂推移前方,成為“立掌式”姿態。通過演員的發揮,這一手勢顯得頗有特點,從而成為諾桑王子在全劇中的典型代表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