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他只身一人來重慶淘金。與直轄后重慶的飛速發展相伴,7年間,他完成了從打工仔到老板的跨越,如今,他已經成為重慶最大防水工程公司的董事長,個人財富更是增長了數十萬倍。
他叫于超,來自河南項城。重慶直轄給了這位當年只有27歲的河南人巨大的機會,正是借直轄之機,于超如今已成為了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
對于一座正在騰飛的城市來說,也許沒有什么比這樣的創業故事更能激動人心。
1997年5月30日,這是一個于超可能永遠也無法忘卻的日子。這一天,于超離開了河南老家,拋家別妻到陌生的重慶闖天下來了,兜里只揣了500元錢。
7年后,坐在自己豪華、寬敞的辦公室里,回想起初來重慶時的情景,于超仍顯得有點激動。
到重慶淘金
1994年,于超從河南大學法律系畢業后,留校端起“鐵飯碗”,一個月263元的工資。僅僅兩個月后,于超選擇了“下海”。他先后在廣東、浙江、上海等省市的11個企業打工。
1997年,河南老家一個做防水工程的企業引起了于超的興趣。當時,他查閱了不少資料和市場信息,覺得這個行業很有市場前景。“凡是要挖土的工程都要做防水,房子舊了也要做防水。”
恰好此時,重慶劃為直轄市的消息又傳來。“新直轄市必定有大量的工程即將建設。”此時的于超心里萌動著一個想法。他敲開了防水工程公司老板的辦公室大門,直接地告訴老板,“我去幫你開發重慶市常”老板答應了于超的要求。
于超在重慶的第一個落腳點是在菜園壩。身上只有不到500元錢的于超來重慶當晚,就在菜園壩火車站附近找到了一間便宜旅館,每天住宿費7元。
“當時每天的伙食費也就3元。”于超告訴記者,當時出門乘公共汽車也要算算賬,能走路就盡量走路。
打開重慶市場
除了生活上的艱苦,如何打開市場也在于超面前橫了一道桿。“當時的狀況是,外地來的新產品沒有企業敢用,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沒有賣出一件產品。”于超告訴記者,開局的日子有點難熬,沒有辦公室,一個人做完所有的事,每天的工作就是到處跑市場,請教專家,希望能找到市場的突破口。
最后,于超以賒銷的方式,在來重慶的第一年賣出了40萬元。這個小小的突破讓于超有了信心,而前期為打開市場所作的準備也開始有所回報。
1998年開始,主城區進入建設高潮,大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陸續動工。防水工程材料也有了用武之地。像大都會廣嘗地王廣嘗朝天門廣場等均使用上了這種防水材料。
于超告訴記者,他當時站在長江大橋南橋頭山頭上,望著渝中區大片的舊城區內心激動不已。“大量的舊城改造即將啟動,防水市場的機遇就在眼前。”
1999年初,于超率領的防水材料已經占領了重慶半壁江山。而此時,由于公司人事變動,于超被總公司召回河南。
于超在重慶的第一次淘金嘎然而止。于超告訴記者,“其實第一次到重慶淘金個人并沒有賺到什么錢,不過市場顯露出來的商機激起了我創業的野心。”
二進重慶創業
“只要有一張火車票,到重慶就能找到一席之地。”1999年下半年,于超揣著1000元錢,再次返回重慶開始創業。
機遇再次光臨有準備的人。剛到重慶一個月,于超被一家曾經是對手的外地防水公司看中:于超拿訂單,對方供應材料,雙方聯手做市常一年時間,于超賺到了200萬元。
“這是我在重慶賺到的第一桶金。”2000年,于超拿著賺到的200萬元在重慶注冊了重慶市上隧防水工程有限公司,真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公司。于超的身份一下子從打工仔搖身變成了老板。
“全國的防水工程有600―700億元的市場,其中重慶至少就有10億元。”據了解,到目前為止,我市大型基礎設施工程30%%都是由于超做的防水,包括江北機嘗三峽博物館、奧體中心、龍湖花園、華宇花園等。目前,于超手上的訂單多得接不過來。
“在重慶7年,看到重慶的發展速度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超說,短短幾年時間,重慶的城市形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