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板經濟”為特點的浙商和以“打工經濟”為特點的豫商,兩大區域商業力量的較量,折射出區域經濟話語權的覺醒。
●在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大背景下,與新浙商面向省外市場的投資標向不同,新豫商把投資目光轉向了家鄉,實現了由“打工經濟”向“回歸經濟”的轉移。
●豫商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傳統倫理為內核,而浙商則以市場意識為主導;豫商重守成,浙商重創新;豫商厚重,浙商機敏,兩大商幫演繹著現代意義上的商道文化。
豫商的歷史意義要遠遠大于這兩個方塊字的組合。2006年被稱為新豫商崛起元年,已經歷經的兩屆豫商大會,被看作豫商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春秋末年的“商圣”范蠡到今天的新豫商,與另一個現代商幫群體——浙商相比,豫商多了一份歷史厚重。作為現代商幫語境下的實力群體——豫商,從此走上了新商幫文化的歷史舞臺。
豫商VS浙商,兩大區域商業力量的較量,卻折射出區域經濟話語權的覺醒。兩大新商幫所衍生的商幫經濟發展形態,也成為探究現代商幫發展的兩個樣本。
代言:本土VS省外
任何一個商幫的形成都是和特殊的歷史環境和機遇分不開的。從一個個偶然出現的個體,到被統一貼上一個“某商”的標簽,某個商人群體的形成首先是一個內部認同的過程,而這種認同過程往往首先基于一個相對特殊的生存環境。所以說,商幫現象不單單是一個商業現象,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現象,反觀豫商和浙商的發展也是如此。
中國古代十大商幫里,現代浙江區域意義上的商幫就占兩個:寧波幫和龍游商幫。但浙商的崛起也是近些年的事情,先是溫州商人縱橫中國商界,形成了全國人關注的“溫州人經濟”現象。浙江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縣都有人外出做老板,即使養雞養鴨,也是承擔投資風險的業主。浙江人口5600多萬,其中在外經商做生意的超過500萬之多,并以此為特色形成了“老板經濟”。
河南人口9700多萬,其中在外的農民工的就有近1700萬,也形成了河南特色的“打工經濟”。
“老板經濟”壯大了浙商,“打工經濟”也豐富了豫商群體的內涵。
2006年首屆浙商大會的召開,成為浙商抱團求大的一個宣言。《經濟視點報》記者兩次參加浙商大會,切實感受到了浙商群體的商業力量。在浙商大會上,浙江的企業家巨頭紛紛現身大會現場,雖然也有省外的浙商組團參與,但相對來說,本土的商業力量無論在人數還是在與會企業家的層次上,都更加突出,體現了浙商企業家群強勢崛起的現象。
豫商大會也走過了兩屆,相比來說,省外的豫商熱情要高于省內豫商。第二屆豫商大會到會800多人,省內豫商只有180多人,豫商大會更多意義上成了省外豫商了解家鄉、投資家鄉的平臺。與浙商的整體實力相比,豫商更多的集中在中小企業群體,雖然有雙匯、安鋼、永煤這樣的超百億企業家群體,但是河南的民營經濟整體還處在發展階段。豫商缺少強勢企業家群的支撐,也曾使“豫商”這個概念遭遇“偽命題”的非議。
有專家認為,豫商的崛起始于三方面力量的助推。
首先是時代的召喚。大的商業環境的形成是豫商興起的背景,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一部分河南人從離開家鄉外出打工到自己創業,經過不懈的努力,20年后,他們已經成為當地商界的佼佼者。
其次是政府的扶持。2004年,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陳義初提出“河南人經濟”這一概念,親自參與一些省外豫商組織的建設,形成了網聯神州的河南商會。如今,全國已經登記注冊的河南商會達到17個,還有七八家正在運籌中,政府的扶持使豫商群體布局全國。在今年的豫商大會上,河南省政府又提出了建設河南省豫商聯合總會的構想,使豫商作為一個區域性商業群體擁有更多社會話語權。
再次是媒體的助推。從2003年《經濟視點報》新豫商周刊創刊至今,河南媒體對于省內外豫商的大規模報道使得豫商群體浮出水面,引發了全社會對豫商的持續關注。
走向:回歸VS向外
連續兩屆的浙商大會不但評出了浙商眼中的“最佳投資城市”,而且還形成了詳細的浙商對外投資報告,鼓勵本土的浙商走出去,開拓市場。
在《2006年浙商投資報告》中記者看到,依托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浙商商會,浙商從投資環境、政府效能、市場機會、競爭狀況幾個方面建構了詳細的對外投資指南。一位研究浙商的學者指出,浙商在經歷了單打獨斗的原始積累階段之后,進入了抱團發展的新階段。
與豫商的回歸投資相比,浙商不愿意回鄉投資。一位在外地的浙商說出自己的想法,浙江已經是個市場化非常發達的區域,很難找到賺錢的商業機會,如果回來發展還牽涉到政府、社會關系的問題,離開家鄉時間長了,這些人脈關系肯定沒有本土的企業家熟悉,這樣競爭起來自己就會吃虧。況且中西部地方那么大,機會遠比家鄉多,為什么要回來做?
而絕大多數省外豫商的發展卻是另一種景象。深圳鵬威國際的董事長單森林早在2005年就把自己生產電器元件的工廠從深圳搬回了老家南陽,他解釋說,深圳現在的人力、土地、水電成本在逐上漲,把工廠搬到后方,把銷售設在深圳,這樣企業就會贏得更大的市場空間。
在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大背景下,廣東、上海的許多豫商已經把項目的目光轉向老家。在今年4月河南省政協組織的扶持豫南計劃的“4+2”經濟論壇上,兩地豫商共向河南投資80多個億,形成了“回歸經濟”。從“打工經濟”到“回歸經濟”,省外豫商正由青澀走向成熟。
文化:厚重VS輕靈
中國商人始祖王亥是商丘人,中國商圣范蠡是南陽人,除此之外,在中原大地還流傳著儒商始祖子貢、愛國止戰商人弦高的故事。在豫商厚重的歷史文化基奠中,傳習農耕文明而形成的保守性格也使得豫商在創新上略顯不足。河南人經常有一句口頭語“丟不起那人”,表示對有些行業的不屑。而浙江人“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兩板精神則被媒體廣為傳頌。再微不足道的行業,再低微的職業,只要有浙商參與,馬上就變成一個閃耀光環的職業。
河南人依托廣闊肥沃、耕作條件優越的平原,選擇的是土里刨食的生存方式,形成了純粹的農耕文化。從天下糧倉到大廚房,河南人津津樂道自己祖先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農耕成果。
浙商的生存環境遠遜于黃河滋潤的中原,所以浙江人早就形成了嫁接資源的本領,用市場經濟的眼光發現商機。在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個關于浙商的段子:一個外星人來到地球之后,北京人說:“你們那兒實行什么政體?聯邦制、民主制還是封建制?”上海人說:“哇,你身上這件衣服好酷!是今年的流行款式嗎?”廣東人說:“你們那里有什么好吃的?弄點來嘗嘗。”浙江人說:“你們缺什么?有什么生意好做?隨便什么地方,我們都可以過去的。”這就是典型的浙商精神。
兩種生存方式最終塑造出兩種不同的文化個性:一個厚重,一個輕靈。豫商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傳統倫理為內核,而浙商則以市場意識為主導;豫商重守成,浙商重創新;豫商厚重,浙商機敏,兩大商幫演繹著現代意義上的商道文化。(作者:劉九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