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佛學大師。
宗喀巴本名羅桑扎巴,藏族,青海湟中縣魯沙爾鎮人。藏語稱“湟中”一帶為“宗喀”,故尊稱為宗喀巴。7歲時,宗喀巴被父母送至青海化隆縣甲瓊寺出家,從噶當派高僧頓珠仁欽學習顯密經典。精心研究藏文、顯教經論、密法等。明洪武五年(1372),宗喀巴前往衛藏繼續深造,到各教派寺院,向名師大家學習,潛心鉆研各種佛學理論。九年(1376),他開始攻讀顯教重要論著,向薩迦派仁達瓦學《俱舍論》、《集論》、《入中論》,向頓桑瓦學《量釋論》。在覺摩隴跟羅賽瓦學習經文,學習鄔由巴的《量釋論譯注》等。十四年(1381),宗喀巴回到前藏,先后到止貢、桑樸、孜塘等寺進行立宗答辯。十八年(1385),跟從布頓弟子學密宗經典注疏。從楚臣仁欽受比丘戒。在這20余年間,他進步非常大,精通因明、般若、中觀、俱舍、律學等理論,同時,全面了解了其他各教派的典籍教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體系。
在藏期間,針對當時藏傳佛教戒律松弛的現狀,宗喀巴建議宗教改革,要求喇嘛遵守戒律,重苦行,禁娶妻。并制定了僧人的生活準則、寺院的組織體系、學經程序和是非標準等等,贏得眾多信徒的愛戴和擁護,也增強了藏傳佛教的社會職能。后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吸收其它教派的一些內容,創建了格魯派。“格魯”意為“善規”,因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又稱黃帽派,簡稱黃教。黃教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影響極深,逐漸成為諸派中發展最迅速,勢力最大的教派。
永樂六年(1408),宗喀巴受闡化王札巴堅贊之邀,到仲不垅為各寺僧眾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及《密宗道次第廣論》等。七年(1409),在西藏帕竹地方政權支持下,在拉薩大昭寺舉辦大型祈愿法會“默朗欽摩”(漢語稱為“傳大召”或“傳召大會”)。聲勢浩大,并從此形成傳統。會后,在拉薩東修建甘丹寺,作為自己及弟子傳法的根本寺院,并創立了嚴密的寺院組織。每年法會期間,喇嘛們進行辯論和考試,建立起格西學位制度。
十三年(1415),宗喀巴應明成祖邀請,派親近弟子釋迦也失赴明都朝謁,加強了西藏與中央王朝的聯系。十七年(1419),授意釋迦也失主持興建色拉寺。同年,在甘丹寺圓寂。
宗喀巴的學問博大精深,一生著述非常豐富,著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菩薩戒品釋》、《事師五十頌釋》、《密宗十四根本戒釋》、《中論廣釋》、《辯了不了義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兩部著作。在這兩部著作中,宗喀巴比較完整地論述了他的佛學思想,為創立格魯派奠定了理論基礎。他認為戒律為第一要義,修習要遵從由顯到密的次第才會獲得良好效果。黃教區別于其他教派寺院的突出特點,是有計劃、有系統的教學組織。
宗喀巴弟子眾多,最著名的有扎希貝丹、釋迦也失、根敦主巴等。他們繼承和發揚了宗喀巴的思想體系。使格魯派繼續得到世俗政權的支持,并逐漸形成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