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 中國人首次漫步太空
[神七25日21:07-22:27擇機發射] [太空行走須密切關注空間輻射及太陽爆發]
[翟志剛 劉伯明 景海鵬任神七航天員/簡歷/答問實錄/分工/主要任務]
[27日出艙/取回80個飛船外實驗品] 楊利偉談神七 看實際情況決定出艙航天員
[如遇險最快4小時回地面 晚上發射意在白天出艙] [氣閘艙門:生死之門]
安德魯·埃里克森
瓊·約翰遜-弗里澤
當中國的航天專家正在為神七發射做最后的緊張籌備時,來自大洋彼岸的關注目光也越來越熱切。
“太空的特殊環境對于人類而言決不是可以‘到此一游’那么輕松的。神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擁有了先進的太空技術。艙外行走的宇航服設計要求的技術十分先進。它必須輕便以利于航天員行走,同時又要提供生命支持系統,還必須厚實,能抵擋太空小星體可能造成的沖撞。”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國家安全決策系主任瓊·約翰遜-弗里澤日前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專訪時強調指出。
“每一步都有技術飛躍”
弗里澤指出,“事實上,我們一直在關注神舟飛船整個系列。它的每一步,都有漸進性的技術飛躍,顯示了中國發展載人航天的長遠規劃,是值得敬佩的。太空是一個空曠而危險的地帶,探索太空的計劃要成功既需要有政治支持也需要先進的技術保障。很明顯,中國兼而有之。”
弗里澤認為,這次神七的艙外活動進行了謹慎、穩妥的安排,她指出:“我獲悉,此次神七有一名航天員將進行太空行走,另一名航天員將身著俄羅斯制的宇航服在艙門處應急等候。這是中國航天員第一次進行太空行走,也是對中國宇航服的第一次考驗,我也認為行走時間不會太長,另外有一個候補航天員也是必須的。”
“跳躍式前進、可持續發展”
美國專業太空新聞網站space.com指出,“與美國的太空探索歷史相比,中國實際上是在跳躍式前進”。在安德魯·埃里克森看來,這有多方面原因。這位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戰略研究部“中國海事研究所”的知名太空專家,說起神七來一副“門兒清”的口氣,“中國對載人航天有自己的系統規劃、進行了長期的資源投入,而且有一大批素質極高的技術專家隊伍——實際上,中國在航空航天技術發展領域近年來取得了全方面的迅速進步。”
埃里克森說,中國在太空領域的進展非常快,讓世人矚目,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這一切都是以一種“講求成本效益、可持續的方式”獲得的。他說,這一點與蘇聯早期的一些太空載人探測項目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那些項目甚至不惜以危害宇航員的安全為代價,只顧追求眼前的政治目標。”
“兩用型技術總會引發擔心”
有西方媒體稱,神七將釋放“伴星”,這一技術意味著中國飛船將具有“太空獵星”的能力。對此弗里澤指出,“伴星”技術是軍民兩用型技術。“一般而言,兩用型技術總會引發擔心。不幸的是,大約95%的太空技術都是兩用型技術,所以總是有種種疑問,質疑一個國家發展太空技術的目的所在。目前,西方對中國太空活動的擔心很大程度上也根源于此。而且,西方許多人認為,中國較少向外界公開它的太空計劃和意圖。例如,許多美國人不清楚,中國的太空活動有多少是由中國軍方主導的,又有多少屬于中國民政管轄的?起碼我和我的同事們都不知道準確答案。”
“我認為,所有國家都應當將自身太空技術發展的目的透明化,這樣才能在各國的太空活動上建立互信。”(李穎、張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