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清晰、層次分明、質量優異”,1月12日,當中國氣象局成功獲取了風云二號D氣象衛星的第一套圖像后,專家評價,中國風云氣象衛星研制能力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至此,中國已成功發射8顆氣象衛星。
D星與目前正處于業務運行的風云二號C氣象衛星共同實現在軌備份,從而使中國具備了雙星組網觀測能力。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表示,將進一步提高氣象衛星的應用和服務水平,積極拓展衛星的應用和服務領域,努力做好衛星數據的共享。
雙星觀測范圍西擴近20個經度 可為奧運氣象服務提供保障
在距地球約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D星與C星俯瞰神州大地。中國氣象局專家表示,D星投入業務運行后,將與C星一起,形成對中國范圍最高達15分鐘一次的連續觀測,觀測范圍向西擴展了近20個經度。
雙星組網觀測不僅進一步擴大觀測區域和實現重大災害天氣的短時間高頻次監測,還將實現重點區域的立體成像,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性天氣所造成的損失。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D星將達到最佳狀態,可為奧運氣象服務提供堅實的保障。
填補氣象資料空白 更早發現災害天氣
中國處于中緯度西風帶,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冷空氣和從印度洋北上的暖濕氣流都對我國天氣有顯著影響。專家說,D星觀測資料將填補印度洋西部的資料空白區,極大地改進夏季季風的預報。在風云二號未形成業務狀態前,我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長期以來沒有穩定的靜止氣象資料源。
D星投入業務運行后,對未來天氣系統的監視范圍將擴大至非洲東部至紅海一帶,可以更早地發現災害性天氣系統,提高預報時效。而雙星對我國范圍高頻次的連續觀測,可以有效地監視預警臺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系統的發生、發展和強度變化。
風云家族日益壯大 還將發射多顆氣象衛星
風云二號D氣象衛星于去年12月8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觀測范圍涵蓋了整個亞洲大陸、印度洋及西太平洋,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負責研制。風云二號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由中國氣象局負責建設,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于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制自己的氣象衛星,并于1988年成功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云一號”。隨著D星的成功發射,我國已將8顆氣象衛星成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4顆風云一號極軌氣象衛星和4顆風云二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
楊軍透露,未來幾年內,我國還將陸續發射“風云二號”E星、F星、G星、H星。2008年前,將發射第一顆“風云三號”氣象衛星;“風云四號”系列氣象衛星也將在“十一五”期間進入型號工程立項。
衛星資料和產品共享 造福周邊國家及世界
報道稱,中國氣象局正在積極做好衛星資料和產品的共享工作,建立了風云氣象衛星數據廣播系統,并和國家航天局共同向“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簽約國贈送了風云氣象衛星數據廣播系統接收站,使得風云氣象衛星數據造福區域各國。
目前,中國氣象衛星在國際上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大量國際用戶直接接收或利用我國的風云氣象衛星資料。世界氣象組織主席齊爾曼博士曾對中國風云衛星在周邊國家和全世界的重要貢獻以及數據公開的政策給予高度評價。(殷新宇)
鏈接
氣象衛星主要有兩種,稱為極軌衛星和靜止衛星,這是按照衛星的運動軌道來區分的。風云衛星具有較為長遠的規劃,發展過程分為四個系列。風云一號系列為中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分為兩個批次,為兩顆試驗衛星和兩顆業務衛星;風云二號為中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原先計劃也為兩個批次,由于使用情況較好,其業務衛星將增加一個批次,業務衛星批次的衛星數將會增加。風云三號和四號為中國第二代極軌和靜止衛星,它們在探測能力上將比第一代有很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