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大會期間,院士們對于一些干擾科研人員全力投入科研的現象表示了擔憂。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文采說,現在青年人才創新面臨很多問題,一是申請不到研究項目,很多大的項目都是所長、主任通過行政方式成為負責人,青年人在給他們“打工”。而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國雄表示,現在會議扎堆的情況比以前更嚴重,他自己被開不完的會議搞得很苦惱。
許多科研人員被眾多紛繁復雜的事務性工作所困擾,占用了大量科研工作時間。筆者認為,造成科研人員無暇潛心科研的根本原因,在于科研經費爭取機制的不規范和不合理。
目前爭取科研經費,許多時候需要“軟硬兼施”,“軟”的就是拉關系、跑項目,獲得項目審批人員的認可。這樣一來,參加各類會議、評比等等活動必不可少,否則就不能在圈子里混個臉熟,甚至會得罪人。“硬”的就是科研成果是否顯著,也就是發表論文數量多少。可是發表論文數量多的科研人員往往就是手下干活的人比較多的,因為在大家基礎相當的情況下,同領域中一個人做研究寫的文章顯然不如十個人的多。論文多的人申請科研經費多,科研經費多就干活的人多,科研成果也就多。在這樣的循環下就形成了“馬太效應”:科研經費越多的人越容易申請課題,科研經費越少的人越難以申請課題。因此,青年科研人員如果不給其他人“打工”,自己很難獨立獲得科研經費。
在實際中,有些科研經費充足的科研人員自己根本不做研究,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拿課題和找人干活。這些科研人員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各類機構的領導,他們由于工作關系,有權力、關系廣,所以很容易獲得課題。另一類是已經占有一定學術地位的所謂“老板”,這些“老板”由于已經在學術圈里混出了資歷和地位,所以也很容易申請課題。在這兩類人的示范效應下,一些年輕科研人員的目標都是撈個“一官半職”或者成為“老板”。
這種情況已經極大地危害到了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要根本消除目前存在于科研領域的這些不合理現象,除了改革科研經費申請和評價機制,沒有其他的道路可走。筆者認為,科研經費申請和評價機制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首先,限制各級各類官員申請各類科研經費。因為領導崗位的工作已經相當繁重,他們不可能保證足夠的科研時間,如果他們全力以赴進行科研,那肯定是不稱職的領導。這里的官員不僅包括在政府相關機構任職的官員,也包括在大學和科研機構擔任領導職務的人員。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防止領導申請科研經費中可能導致的不公正現象,也可以讓科研人員在行政工作和科研工作之間做出選擇,而不是希望又搞科研又做官。這種機制也會促使各單位在提拔干部時慎重考慮,讓那些已經退出科研一線的人員從事行政工作,而不是讓一線科研人員“雙肩挑”。
其次,申請課題經費不能以科研成果的數量多少作為主要標準。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個人如果每年發表的論文多得離譜,不論是第幾作者,都很可能有論文不是自己寫的,因此應當排除其申請資格,因為他們有利用科研經費收買成果的嫌疑。如是,不僅可以防止科研經費申請中的“馬太效應”,限制“老板”和保護真正的科研人員,而且可以有效防止論文隨意掛名現象,凈化學術空氣。
總之,只有改革和完善科研經費申請機制,消除科研領域的不合理現象,才能真正“為年輕人奮勇創新提供舞臺,為年輕人加快成才鋪路搭橋。”
□麥小株(中國科學院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