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芳齋粽子、南湖菱、桐鄉姑嫂餅、嘉善八珍糕……這些耳熟能詳的嘉興美食從起源到發展,無不又生活、又文化。
嘉興的飲食兼有杭幫菜和滬菜的特點,小吃也別有一番風味。在一定程度上說,嘉興因小吃而聞名,來自各地的許多人是因為五芳齋粽子而了解嘉興。
如果說廣東人以敢吃聞名,那么江南水鄉人則以會吃見長。嘉興處于江浙滬交界地區,其小吃風味,既不是蘇南那種一個勁兒地甜,也不是上八府那種一個勁地咸,倒是兩者中和,與上海接近。而各種小吃中顯現出來的心思之靈巧,也足見江南水鄉人的靈秀與聰慧。
值得一提的是在嘉興烹飪史上獨樹一幟的南湖船菜。
船菜,顧名思義是在船上制作、又在船上享用的美味佳肴,兼旅游與美食雙重特色。追溯歷史,南湖船菜在明清時期盛名一時,當時的游船一般在后艙設有廚房,船娘們在不大的船艙中,發揮著爆、炒、燎、煮、炸、熘、燴、燜等絕技,因“船”而宜,準備了各色各樣的佳肴備料,隨時等候客人的招呼享用。南湖船菜貴在精細,原料主要來自南湖特色時鮮,如魚、蝦、蟹、鰻之類,尤其注意原料新鮮和烹飪手藝。船菜的品目有:五香乳鴿、翡翠蟹斗、蜜汁火方、和合二鮮等,許多菜肴均在船上活捉、活殺、現烹、現吃,可謂鮮美絕口。南湖船菜中還有蝦仁、蝦圓、蟹粉、蹄筋、白木耳、蓮子等,名菜有蟹黃魚翅、八寶雞、魚肚、冷拌鱉裙、火腿幢、粉蒸肉等。
五芳齋粽子
號稱“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美、咸甜適中而著稱。五芳齋粽子按傳統工藝配方精制而成,選料十分講究,肉粽采用上等白糯、后腿瘦肉、徽州伏箬,甜粽則用上等赤豆“大紅袍”,通過配料、調味、包扎、蒸煮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嘉興五芳齋粽子有肉粽、豆沙、蛋黃等幾十個花色品種。如今,嘉興五芳齋粽子因其滋味鮮美、攜帶方便、食用方便備受廣大旅游者厚愛,有“東方快餐”之稱。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并獲得了首屆國貨精品獎。
南湖菱
秋季,在嘉興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一種時令水果,其形狀圓而無角,肉質鮮嫩,這就是嘉興著名的特產南湖無角菱,也有人依形稱其為元寶菱、餛飩菱、和尚菱等。一般來說菱都有角,故稱“菱角”,然而嘉興的南湖菱卻是無角的,其皮色翠綠,兩端圓滑,并以皮薄、肉嫩、汁多、甜脆、清香而勝于其他品種。南湖菱不僅可以生吃、熟吃,而且可以制糕點、佳肴或釀酒、制糖。生食者選色翠而鮮嫩,尤其是剛出水時口味更佳,熟食則選色黃褐之老菱,洗凈后煮食,口味香甜濃郁,肉糯可口;食風菱者選黑色烏菱,洗凈后在風中晾干,然后剝食菱肉,此時肉質堅硬,但香味奇特,味美滋口。
槜李
槜李為李中珍品,它是桐鄉著名的土特產。古代常作進貢帝王之“貢果”,聞名遐邇。槜李原產于古槜李城附近,《春秋》杜預注曰:“吳郡嘉興縣西南有槜李城,其地產佳李故名。”據說,古槜李城就在桐鄉百桃境內,如今古城已無蹤影,但槜李仍有出產。百桃桃園村就有一個規模不小的槜李園,附近農家也都栽有槜李。這里出產的槜李,果形碩大,味道鮮美,每顆槜李果底有一個小小的印痕,形同指甲印。據傳,這是美女西施留下的印記。
杭白菊
桐鄉素有杭白菊之鄉的美譽,所產杭白菊占全國飲用菊總量的90%,還暢銷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等國,是我國傳統出口名特產品。早在20世紀20年代,桐鄉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絕”成為飲用菊之佳品,目前市場上優質的盒裝杭白菊,沖泡后不散心、不落瓣,花形完整,素凈馨香。飲用杭白菊能清熱解渴,潤喉生津,平肝明目,品嘗時還能盡觀賞之雅興。其色、香、味、形堪于西湖龍井相媲美。近年來,杭白菊袋泡茶、菊花晶、菊花露、菊花白酒以及各種以杭白菊為添加成分的滋補品和護膚品紛紛上市,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平湖糟蛋
糟蛋,是平湖傳統食品中的珍品。平湖糟蛋是貢品,已有250余年歷史,其大小均勻,糟用上等糯米發酵制成,有浸米、蒸飯、配藥、釀酒、消毒、洗蛋等一整套工序。每年從清明前后開始,經過黃梅和三伏,到中秋上市。因經過五個多月的糟漬,醇類、糖類、有機酸等物質滲入蛋內,使蛋黃、蛋白逐漸固成膠凍狀,蛋殼脫落,蛋膜不破,蛋色晶瑩細嫩,醇香可口,余味悠久。食用時用筷或小刀挑破蛋膜,即可入口,不必燒煮,十分方便。糟蛋香濃味美,咸甜適中,而且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深受歡迎。
嘉善黃酒
嘉善的釀造業在明清時代已很發達。汾湖牌善釀酒是以糯米作原料,加陳年黃酒,于冬季采用傳統配方和工藝釀制而成。酒液澄黃、透明、有光澤,醇香濃郁,味鮮甜、醇厚、柔和、爽口,屬半甜型黃酒,內含18種氨基酸,營養豐富,是大眾喜歡的低度飲料酒,適用于筵席、宴會等場合。1984年在輕工部酒類質量大賽中獲“部優產品”稱號,載入《中國名酒》名冊。1987的在中國食品博覽會上獲銀獎,多次被評為浙江省優質產品。
烏鎮三白酒
何謂三白?《烏青鎮志》說得明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三白酒以糯米為主要原料,釀制時,首先將糯米蒸煮成飯,盛在淘籮里以冷水淋涼。再將酒曲餅搗碎,均勻地拌入飯中。而后將飯料倒入酒缸,壓平,在中間挖一個小潭,然后將酒缸加蓋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實保溫。一周后開蓋,酒便釀成了。三白酒醇厚清純,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飲用,以往農村過春節,就用它來招待客人。
三白酒的來歷據說與一個孝子有關。這位孝子在幫人家做工時,雇主給了他兩只粽子當點心。他舍不得獨吃,想留給母親吃,就將粽子藏在一個老樹洞里,并順手扯了一把草遮住洞口。后來,天突降大雨,孝子走得匆忙,忘了取粽子。再來田頭,棕子已經被雨水草汁浸成軟乎乎的了。也是實在太窮了,孝子還是把這兩只軟乎乎的棕子拿回家給母親吃。沒想到外殼剝掉后,立刻散發出陣陣香氣,味道竟出奇的好。母親忙問究竟,兒子答說上面蓋了一層草云云。原來,這是一種能使米食發酵的酒藥草。以后,母子倆就用這種草和面做成曲餅,釀制甜白酒。慢慢地,這種做酒法就流傳開來。因為三種主料都是白色的,所以便叫作三白酒。
烏鎮姑嫂餅
姑嫂餅油潤麻香,入口酥松脆糯,咸甜適中,不膩不寡,充滿鄉野滋味,但不粗礪。姑嫂餅在烏鎮至少已有數百年生產歷史了,在清乾隆年間烏鎮同知董世寧原修、盧學溥續修的《烏青鎮志》卷二十的“土產篇”中有它的“傳記”:“用極細麥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圓餅,有椒鹽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潤,遠近著名。”
很早的時候,烏鎮有一家庭作坊專門制作一種小酥餅,因配方獨特,制作精心,味道出奇的好,深受鄉民的青睞,生意十分興隆。主人為保持獨家經營,制訂了關鍵技術傳媳不傳女的家法。年深日久,做女兒的就不高興了,對嫂嫂的嫉妒心與日俱增。終于有一天,小姑乘嫂嫂不備,往配料中偷偷地撒了一把鹽,指望著看嫂嫂的尷尬。豈料這一把鹽撒得恰到好處,出爐的小酥餅甜中帶咸,味道更佳,賣得比以前還快。故稱該餅為“姑嫂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