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戶籍改革的重點,是要剝離附加在戶口上的權益和福利,同時又必須找到一種替代性的人口管理手段,以保證人口的有序流動,這也是提供公共服務和進行社會管理的基礎。
國研中心專家:大城市不能只要“人手”不要“人口”
我國現在許多大城市面臨人口膨脹難題,不斷增加的外來人口使得土地、水源、環境、交通等資源不堪重負。為此,有人提出,應通過政策控制城市人口規模。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以下簡稱“國研中心社會部”)發布的研究報告卻認為,發達地區更有條件吸納外來人口安家落戶,以實現人口分布與經濟集聚在空間上的協調。
近日,課題組組長、國研中心社會部副部長貢森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
中國青年報: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由于聚集優質社會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使這些城市土地、環境、水資源難以承受。為什么你們卻認為,大城市應該對外來人口更加開放?
貢森: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口集聚會越多,這是人口分布的基本規律。隨著經濟的發展,就業機會增加了,自然帶來勞動力的集聚,區域消費水平也提高了,進而吸引更多的產業和人口集聚。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發達地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的貢獻,但許多城市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態度卻是矛盾的,需要他們勞動,卻不希望他們分享發展成果。說白了,就是只要“人手”,不要“人口”。
實際上,經濟發達地區現在的發展水平是與中央的傾斜政策分不開的;按照主體功能區劃,重點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等經濟發達地區,未來可能在土地、信貸、投資、財政和環保等方面享受更多的政策優惠,這些地區也應該承擔更大的義務,幫助外來人口安家落戶。
中國青年報:但是人們一般會認為,由于資源的有限性,地區對人口的容納也是有限的。以北京市為例,從現在的人口增長趨勢看,未來10年內,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將不足300立方米,而300立方米是國際上公認的不應突破的底線。
貢森:對于自然環境因素的討論不是孤立的,而必須與一定的技術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服務狀況相結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各種資源的流動性增強,自然資源的剛性約束被削弱了,耕地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不再成為人口集聚的主要障礙,人口集聚更多地褥使人口分布與經濟集聚相協調,妥善安置已經進城務工經商的外來人口。
中國青年報:那應該怎樣糾正經濟發展和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現狀呢?
貢森:針對這一問題,“十一五”規劃以及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的相關文件提出,要促進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相協調,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戰略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提出三方面政策建議:首先要改革戶籍制度,鼓勵外來人口在承擔法定經濟責任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安家落戶;其次是在公共服務的提供上實行“費隨人走”,并積極探索在消費環節征收增值稅,以實現人口增加與地方財政利益的一致性;第三是在未來40年時間里,對發達地區吸納人口的數量作出適當的硬性要求,以逐步降低歷史積累起來的不協調度,也就是“還欠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