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繪
核心提示
在黑龍江省通河縣,私家車只要交完5000元罰款,就可以成為臨時營運車輛,上路載客。家庭困難的車主還能享受“優惠政策”。這一政策因何而起,何去何從?記者調查發現,這一事件并不是簡單的“養魚執法”,其背后更折射了出租車管理的困境。
12月10日下午6時許,記者在哈爾濱市通河縣入城主街上站了沒一會兒,就有兩輛小車停下來招呼記者上車。
記者登上一輛QQ汽車,副駕駛座前貼著“鎮內四元”的字樣。車主說,以前開小電驢(即機動小三輪),今年剛換的新車,因為沒辦營運手續,只得給縣運管站交了5000元罰款,“不交不讓上路”。
記者隨后又登上一輛哈飛路寶,車主同樣是交了5000元罰款獲得了營運資格。
變“見一次罰一次”為“罰款給臨時營運證”,私家車交完罰款可上路營運
私家小排量車交罰款就能跑出租,這一聽來讓人咋舌的制度,是哈爾濱市通河縣運管站今年年初開始實行的“土法子”:罰款5000元,即給辦理臨時營運證,允許上路運營。
不到一年,全縣就有254輛私家小排量車如此“轉了正”。
據通河縣交通局副局長、運管站站長王洪君介紹,按照《黑龍江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五十七條規定,對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的汽車經營者,每輛一次可處以五千元至一萬元罰款。運管部門只不過搞了變通:變“見一次罰一次”為“罰款給臨時營運證”,并約以一年之期。
如此一來,甲方滾滾罰款進賬,乙方路上暢行無阻,運管部門與私家車主達成默契,“相安無事”。
王洪君稱,罰款所獲的106萬元人民幣已上繳財政。財政按50%退繳運管站用于補充經費不足。
在通河縣運管站,記者看到了這批車的檔案,均為正規的《黑龍江省道路客運審批表》,且一車一檔,行政許可等有關材料一應俱全。
記者隨手翻開一份營運證號為“287”的審批表,發現其與正規出租車審批表幾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其“申請經營范圍”欄為“縣內臨時客運出租”,“審批單位意見”欄簽的是“同意臨時運營”。
然而,車主的機動車行駛證“使用性質”一欄,標注的卻是“非營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