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高房價、高消費、就業壓力之下,人們怎么定義當下的白領一族?職場人群中誰是白領?白領生活又是什么樣子?《北京晚報》和智聯招聘聯合進行為期兩周的調查,展現目前人們心中的白領定義以及眼中的白領生活狀態。
最早提出白領概念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賴克在其專著《國家的作用》一書中,將當今的勞動力分為三種類型:從事大規模生產的勞動力、個人服務業勞動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勞動力。顯然,其中第三類“解決問題的勞動力”即泛指“白領”。寫字樓工作、衣著光鮮、開私家車、在茶餐廳吃西式早餐……無論是影視劇還是人們的想象,這曾經是人們一度對白領生活的一種描述。
月薪至少5000元以上
收入最能直觀反映一個階層狀態。兩年前,社科院曾公布白領工資標準,認為在北京白領的收入標準為5000元。時隔兩年,本報再次調查顯示,4成被調查者認為白領的收入標準應該高于5000元,更分別有18%的被調查者認為白領的收入在8000元以及10000元以上。
在一些出入寫字樓的辦公室族眼中,收入5000元難以維持所謂白領的生活。“早餐我和同事大多吃煎餅和油條,哪能天天吃麥當勞?”在一家節目制作公司做策劃的文艷算了一筆賬,月薪5000元只能應付她的日常開銷,并且沒有節余。
扣去住房、養老以及個稅,每月凈收入5800元的文艷要向銀行還款支付一套50平方米的小房子,月供2800元;每天的早餐5元至10元不等,月開銷約150元,午餐要15元的盒飯,月支出300元;地鐵+打車的交通費約為600元;零食以及朋友聚會500元左右;書報費100元;化妝品、衣服以及日常用品600元左右;手機費200元……剩余的錢不夠做一次頭發或者聽場演唱會。很少買名牌,也沒有燈紅酒綠的泡吧以及浪漫的咖啡店,在別人眼里儼然是白領的文艷愿望僅僅是每月能存800元的基金定投,另外可以給自己添置一件并不奢侈的小物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