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學院原研究員、西藏問題專家王貴。 中新社發 郭海鵬 攝
中新網北京三月二十五日電 題:十八軍進藏偵察兵口述歷史
記者 徐長安
王貴,軍事科學院原研究員,西藏問題專家,精通藏語,曾在西藏工作三十一年。與這些經歷相比,他作為進軍西藏的十八軍先頭部隊偵察參謀的身份,更引人注目。
今年七十八歲的王貴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回憶當年進藏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感慨萬千。
十八軍進藏有兩個敵人
一九五0年初,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做出戰略調整,改由當時西南局“經營西藏”。根據分工,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分任西南局第一、二、三書記,十八軍承擔進藏主力任務。時年三月,十八軍在四川樂山誓師進藏。
從那時起,十九歲的王貴一直作為十八軍先頭部隊的偵察兵,走在大部隊的最前方。
當時的進藏部隊有兩個敵人。“一個是藏軍,這個還好對付,他們的戰斗力不強,不是我們對手;但是路途遙遠,人煙稀少,物資匱乏,運輸極其不便,補給運輸是個大問題。”王貴回憶說,由于補給跟不上,先頭部隊常常餓肚子,幾次渡糧荒。“為了渡糧荒,戰士的口糧從一天一斤減到八兩、六兩、五兩。”
“餓得沒辦法,我們就到處挖野菜。”當時的野菜主要有藿麻、茴茴菜、野韭菜。王貴他們在甘孜、昌都吃過,由于沒有營養,吃完后人體嚴重營養不良,有的手指甲凹進去,有的眼窩子凸出來。而一些連野菜都沒有的部隊,據說還抓地老鼠、抓麻雀充饑。
盡管人缺少飯吃,但是還要保證騾馬的草料。“人有覺悟啊,騾馬沒有覺悟,餓了就不走了啊!”由于當時沒有公路,炮兵部隊的重炮沒法進藏,主要靠騾馬駝著步兵炮前進。人餓著肚子給騾馬割草是當時很常見的事情。為了割草,有些戰士永遠留在了進藏路上。
“一九五0年十一月,昌都戰役之后,一個戰士背著六七十斤草,從山上下來走到懸崖絕壁邊的小路上,因為餓得慌,腿一軟、眼一黑,一頭栽倒下來,腦漿都迸出來了。誰見了不掉眼淚啊!”這一幕,至今銘刻在王貴心中。
在拉薩西郊的烈士陵園里,至今埋了很多王貴的熟人。他說,從進軍西藏,平息叛亂,到邊防斗爭,先后犧牲了一萬多人。
一九八一年,時年五十歲的王貴從西藏軍區調回北京,臨行前,他到烈士陵園掃墓,并親自種了一棵樹。對著他的戰友,這位老者動情地說:“我是活著回去了,你們永遠卻埋在了這個地方。”言及于此,老人家不僅潸然淚下。
“菩薩兵”的稱號是這樣來的
一九五0年十八軍進藏,這也是解放軍與藏民的第一次直接接觸。據王貴說,當時的軍民關系非常好。
當時,西南局在接到毛澤東一九五0年一月二日、十日兩次進軍電報后,著手籌劃進藏事宜。一月十五日,在向十八軍軍長張國華等傳達指示時,鄧小平依據中央精神,以他高超的政策水平,總結出解放軍進藏兩大原則,概括說就是“政治重于軍事,補給重于戰斗”。
“政治重于軍事”說的是首先要消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要搞好民族團結,團結好藏胞。王貴所在先頭部隊一直以此為鐵的紀律,模范遵守。
“當時對喇嘛寺廟加以保護,經幡、瑪尼堆,我們一點也不動,還按照藏胞的習慣,順時針方向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