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教育部就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李宇明 攝影:中國網趙娜
會上,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介紹了語言生活中的五大熱點問題。
他說,漢語漢字的使用已受到社會的關注,語言文字不規范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廣泛重視。比如,雜志《咬文嚼字》,曾找出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熒屏上的錯別字28處,平均每10分鐘出錯1次。再如電視節目《跟著媳婦當保姆》里,妻子說“你瞎攪合什么呀?”“攪和”的“和”不應該是“合”。
他介紹說,多家媒體和單位共同組織了“全國報刊邏輯語言應用病例有獎征集活動”,征集到一萬四千多份,平均每種報紙的錯誤是46處,每一版的錯誤是5.8處。2006年,《人民日報》曝光了幾部辭書被仿冒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熱議。新聞出版總署為了很好地解決辭書問題,建立辭書出版準入制,希望通過這一措施來提高辭書質量。這是第二個熱點。
第三個熱點問題是人名用字。據李宇明介紹,2006年調查,全國姓氏是2.3萬個,其中129個姓氏占總人口的87%。姓名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四個字以上的名字出現了,還出現了“趙一A”、“奧斯銳娜王”等極端個性化名字,還有的給孩子報名字的時候就叫@,他說,全世界寫電子郵件都要用它,漢語翻譯過來就是“愛他”。全國6000多萬人的名字有冷僻字,北京市公安局曾公布了231個人名用字的冷僻字。
少數民族人名的漢字轉寫常常出現名無定字,給少數民族同胞在國內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對此,新疆等地制定了《人名漢字音譯撰寫規范》。現在社會上不少人呼吁盡快出臺《姓名法》或是《姓名條例》,確定姓名結構方式和姓名用字規范。但也有人認為,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姓名的權利。
第四個熱點問題,一些私塾讀經學校興起,中小學有關文言與白話的爭論再起波瀾。
第五個熱點問題,海峽兩岸語言學術交流日益頻繁。2006年,海峽兩岸或是涉及到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活動頻繁。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對研究解決兩岸語言生活問題有重要作用。兩岸的溝通、兩岸的發展,對祖國統一語言文字非常重要。(劉麗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