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送喪者必洗澡不讓晦氣隨身
一大早,金坪村不少一夜未眠的村民都集中起來,去六七公里外的公墓為死難的8位村民送行。一個村一次死這么多人,這還是頭一遭。整個村莊為此沒有人愿露多說一句話,除了懵懂孩童誰也無心吃飯。
田老太失五親人
走過田埂的田儒英滿含淚水,60多歲的她一下子失去了5位親人:今年58歲的三弟田儒順,在大橋工地上抬石頭,每天能掙到60元工錢,田儒順有3個兒子,其中兩個兒子在廣東等地打工,目前正心急火燎地往家趕;今年30出頭的滕樹喜,是田儒英的侄女婿,在工地上當一名拉絲工,才上班兩三個月,“樹喜一走,撇下一個10歲大的女兒,以及重病在家的老婆”;今年約37歲的田儒俊,與均有50多歲的田儒軍、田儒瑞兄弟倆都是田儒英的堂弟,他們都是石頭搬運工,一并遇難,田儒俊留下一雙兒女,大的一個才10歲,小的一個6歲。
“幾個親人的墳墓相距很近,我見到誰都難過”。正好要把治喪未用完的白布還給村子里的一個商店,田儒英就未去公墓。她帶記者去了田儒軍家,沒想在這里,田家的女人坐了滿滿一屋,全都在流淚。
姑嫂仨只等來尸體
36歲的龍玉成是田儒英的兒子,事發前在大橋下撤鋼管。龍玉成在抬頭往橋梁上看的一瞬間,發現有幾塊小石塊直往下掉。見勢不妙,龍玉成急忙后退幾步,把手舉為喇叭狀大喊“垮橋了”。連喊幾聲之后,龍玉成開始往外逃跑。幾秒鐘剛過,大橋倒入河道,親人的身影不見了。
倒橋的一幕,恰好被站在村口玩的田儒軍妹妹田儒蓮看見。田儒蓮大聲呼喊著兩個哥哥的名字,三步并作兩步朝大橋方向跑去。在橋的一頭,田儒蓮看見田儒軍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腦門上有一個洞。“估計是鋼管或石頭砸出的洞,或者是他摔下腳手架時,面朝下被磕出的洞”。
田儒蓮見到一個哥哥的遺體后,馬上到大橋的另一頭尋找田儒瑞。邊找邊發瘋似的問,“我們村的人到底在橋的哪個部位打工?”任憑她如何大聲詢問,無人回復。無奈,田儒蓮不斷地呼喊田儒瑞的名字,亦不見任何應答。絕望之余,田儒蓮才想到回家叫兩個嫂嫂。前日下午4時,她們等來了儒瑞的遺體。
龍玉成參與埋葬了自己的親人。如眾多的親友一樣,他從墓地一回到村子里,便先按照地方習俗下河洗澡,直到洗干凈了身上所有的污垢并換上干凈衣服,方走進家門。村民說,送喪者身上的衣服必須洗干凈,甚至可以不要。要不然,晦氣、邪氣就會跟著進屋,禍害更多善良的村民。
工地打工40天只得200元
28歲的周尚軍是此次榻橋事故中的遇難工人之一。他家的房子就在金坪村1組,就是倒塌大橋下方附近的位置。昨日中午11時,記者來到他家。一樓不算寬敞的大廳里,圍坐了正在吃午飯的親友。人群中間,周尚軍的妻子——26歲的田小菲正忙著招呼親友,在這位已是一個1歲女孩母親的臉上,很難看出喪夫的傷痛,更多的則是堅強與自信,就在正對大門的位置,莊重地擺放了周尚軍的黑白遺像。
“丈夫是一個老實人,”一提到自己的丈夫,田小菲就對記者說,在她的眼里,丈夫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不但勤勞肯干,而且待人真誠。
事發前不久,周尚軍還在事發橋梁前面的一座小型拱橋干活。“當時正好農忙,丈夫請了一周的假回家插秧,結果等回到工地,工頭說已經有人接替了他那份工,推薦他來提溪的大橋這邊工地。”
田小菲還記得,事發當天中午,丈夫吃過午飯稍作休息,就在2時30分左右上工了。大概下午4時40分左右,還在樓上休息的她突然聽到外面傳來一聲巨響,隨后大地猛地一顫,升起了煙幕。
“他在靠村子這一側橋墩附近開龍門吊,”當田小菲在石堆里發現丈夫平時戴的斗笠時,意識到丈夫可能出事了,果然,在其余村民的幫助下,她在碎石塊中發現了周尚軍——此時他已經沒有氣息了。“他6月22日左右開始工作,40天里只在8月2日發了200元,工資一直拖欠,工頭說沒有錢。”
鳳凰塌橋原因終將大白天下
本報評論員王文琦
截至昨晚,湖南鳳凰橋梁坍塌遇難人員已超過36人。又一起人造的悲劇從美麗的湘西迅速傳播開來。在傳遞噩耗的同時,人們也發現,在這起事故中,太多地方值得我們反思和追問了。
我們想問的是,如果說以往的橋梁坍塌多半是由于橋梁本身長期使用、年久失修,為何一座座在建的大橋會轟然倒塌?誰該為這些在建橋梁的坍塌負責?灰漿黏合石塊、廢墟場鋼筋稀少……承建方居然還是國內頂級的路橋建設集團。問題出在哪里?難道是層層發包,層層吃回扣,到了真正包工施工的最底層,大概沒有任何利潤可賺,只好省下鋼筋的錢?問題尚未查明,一切都是猜測,但有一點基本可以肯定,這座大橋確實存在質量問題,而建筑市場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嚴格監理,是問題所在。
如今,確實還有不少建設者是在奉行“百年大計”,但奉行“十年大計”、“五年大計”甚至“一年大計”的也不乏人在。我們的擔憂是,還有多少十年前、五年前、一年前建成的使用中的橋梁處于危險狀態而我們還茫然不知?就在這個月初,美國明尼蘇達州發生重大橋梁坍塌事故,不同的是,美聯邦政府運輸部2005年就曾審查明尼蘇達州提供的該橋安全檢驗報告數據,評估后發現這座橋梁存在某些“結構性缺陷”,只是未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現在,我們是否也應該對每一座橋梁進行常規體檢呢?
未雨綢繆,才能減少悲劇發生的幾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