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陋習排行“車不讓人”最突出
當前上海城區道路范圍內,哪一種不文明現象最讓市民反感?昨天(25日),盧灣區精神文明辦連續第五年發布的公民道德建設現狀問卷調查顯示,市民選擇“路燈亮時,右拐汽車不讓行人”的比例高居第一位,達到55.5%;“路邊亂停車”排第二,達39.9%。
這兩項比例均遠遠高于“亂穿馬路”的比例(26.6%),表明上海市民對人車矛盾現象的反映最為強烈。
首次發布道路陋習排行榜
與前四年相比,盧灣區今年針對的公民道德建設現狀調查對象除了社區居民外,新增加了未成年人、白領和商業服務窗口職工三類人群,調查內容也從“小區陋習”向“社會公德”和“公共城區不文明現象”延伸,“道路陋習”首次被納入調查范圍。盧灣區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蔣錫明解釋說,調查對象兼顧了各個年齡層次,使調查更具代表性。
調查顯示,“隨地吐痰”雖然在小區陋習排行榜中僅占21.2%,遠遠低于排在前三位的車輛亂停放、亂扔垃圾和寵物擾人,但在城區道路上,“隨地吐痰”的比例卻高出14個百分點(35.2%),排在道路陋習第三位。專家分析認為,小區內熟人多,讓人有所顧忌;而城區道路人流雜亂,不文明現象表現得也更突出。
未成年人對陋習態度最嚴厲
通過這次調查人們發現,不同人群對陋習所表現出的容忍程度差異很大。對于“行人亂穿馬路”現象,社區居民態度比較寬容,認為已經得到“普遍改善”的占了35.3%,認為“主要路口大有改善”的占35.5%,兩項相加超過70%;而白領對“主要路口有改善”表示認同的比例最高,達到41.9%;相比之下,態度最嚴厲的是未成年人,選擇“改善不多”、“更嚴重”的比例占到15.9%,比普通市民(7.7%)高出一倍。
而在自身交通文明習慣方面,被調查者普遍“自我評價較高”。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市民認為“不管有沒有人管,自己都能遵守交通規則”,選擇“愿意遵守,但有時會忘記”的僅有5.1%;對于“公交車上主動讓座”問題,表示自己會主動讓座的比例高達34%,而兩年前只有9.6%的人作出肯定回答。專家認為,這一數字也比現實情況“偏高”。
蔣錫明表示,人群評價差異既反映了現代社會不同人群多元化的價值觀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也指出了公民道德建設不平衡的空間所在。因此,樹新風、除陋習也需要找準不同人群的切入點,對重點人群進行分類指導。(記者 俞凱 責任編輯 范英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