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關鍵詞破解養老保障之難
---中國養老保險漸行漸"寬"(之二)
更"寬":非公經濟成分就業人員也可領"退休金"
今年42歲的張鵬是沈陽市一名開出租車的個體從業者,他每月一項雷打不動的"任務"就是去保險公司繳納養老保險費。他說:"等我到60歲退休時就不再開車了,完全可以靠養老金過日子。"
目前,在遼寧省領取基本養老金的323萬人中,有34%的人是從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退休的,還有大批城鎮個體工商戶以及靈活就業人員。他們是中國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后的首批受益者。
遼寧是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縮影。僅鞍鋼一個企業的離退休人員,就相當于深圳市離退休人員的5倍。在單位養老的制度下,遼寧許多國有企業在效益嚴重下滑的情況下,無力支付巨額養老金,成為一大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我國在東北較早進行了完善社會保障改革試點,遼寧是第一個試點省份。這個省在2001年到2004年的3年間,圓滿完成了國家規定的各項試點任務,探索走出一個完全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體系框架。遼寧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蔣斌介紹,試點期間遼寧共計有170多萬國企職工與原有單位解除了勞動關系,為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加快重組改革創造了良好環境。社會保障體系的初步建立,為遼寧國有企業改革的穩步推行編織了一張有力的保障網。然而在已經發生明顯變化的社會就業格局中,這種以傳統的企業、"單位"為本位的社會保障體系弊端凸現。
統計顯示,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在遼寧省城鎮就業人口1126.7萬人中,個體工商戶所占比例最高,從事非公有制經濟人口已經超過城鎮就業人口的一半。對這半數以上的以靈活方式就業的勞動者,養老保障體系能不能為其解養老之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讓更多的人享受社會保障,實現老有所養,不斷提高實際生活水平。如何適應就業形式變化的格局,將為數眾多的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社保覆蓋范圍,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必須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大量勞動者游離于養老保險體系之外,也必然導致保費征繳基數少,后續補充資金缺乏,這對解決養老金的當期支付資金周轉問題也十分不利。在完成社會保障體系改革試點后,遼寧省重點推進了養老保險的擴面工作。遼寧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姜作勇告訴記者,這兩年,遼寧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社保擴面取得進展。目前,全省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從兩年前的687萬人增加到760.7萬人。
統計表明,我國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從國有、集體企業職工向多種所有制從業人員擴展,參保人數逐年以6%以上的速度增加,到2006年3月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已達1.76億人,其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從2001年的535萬人增加到目前的約2000萬人。
更"活":賬隨人走,破解流動人口保障難題
以前我國的城鎮個體工商戶是否參保以及參保繳費辦法,由省級政府確定。各地在實踐中做法不盡一致,繳費基數一般為職工平均工資的60%到300%,繳費比例也從16%到21%不等。在這種選擇性過大的政策下,一些地方養老保險費收得高,很多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承擔不起;也有一些地方收得低,一方面形成了新的隱性債務,另一方面又造成這些人未來退休后待遇水平過低。國務院新規定規范了各地的基本保險制度,實行統一的參保繳費和待遇享受政策,規定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的繳費比例為20%。考慮到經濟轉軌時期的特殊情況,國家還出臺了對下崗失業人員的特殊照顧政策,對持有再就業優惠證的"4050"人員靈活就業后參加社會保險的,給予一定的社會保險補貼,緩解了收入較低人員的困難,更能進一步體現社會公平,為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提供長遠的穩定保障。同時,繳費基數和比例的統一,也有利于上述人員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為他們跨地區流動創造條件。記者調查了解到,做實個人賬戶和提高統籌層次等改革措施,將有效解決流動人口的養老保險問題,真正實現賬隨人走。目前,遼寧正在進行基本養老保險市級統籌,14個市已在參保范圍、繳費基數、繳費比例、養老金計發辦法、待遇等方面全部實現本地區統一政策,基本實現市級統籌,同時,要按照國務院、省政府的規定,經辦機構實行垂直管理,為實行省級統籌奠定基礎。從去年5月1日開始,黑龍江省以統一企業繳費比例、統一統籌項目、統一計發辦法、統一基金管理、統一業務規程和信息系統、統一管理經辦機構等"六個統一"為目標,實行了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吉林省也已經建立了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運行機制。得益于個人賬戶基金的做實和提高統籌層次,個人賬戶具有可攜帶性,參保人員工作變動時完全可以帶著做實了的賬戶,在統籌區域內自由流動。
個人賬戶基金最大限度地實現保值增值,是建立養老保險制度長效機制的關鍵。遼寧省個人賬戶基金由省級社會保險機構統一管理,并委托進行運營,用于購買國債,運營收益要高于銀行儲蓄利率,來自遼寧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調查顯示,養老保險基金運營收益率為2.67%,比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還高出0.42%。黑龍江省已在中國銀行按三年期國債利率協議存款的方式進行了投資運營。吉林省與中國銀行吉林省分行簽訂了協議,辦理協議存款,利率達到3.14%。
更"實":消除空賬,打造"健康"的養老保障體系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實行現收現付制。在這種模式下,經費由政府預算撥款,實行逐年現收現付;養老保障的負擔在代際之間進行轉移,即由在職職工一代人負擔已退休職工一代人的養老費用,在職職工本人則由下一代人負擔。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企業改革的發展趨勢,退休人口比重逐年增加,現收現付制必然面臨入不敷出的巨大支付風險。因此,中國養老保險體制自1993年從現收現付制向基金積累制轉軌。轉軌中的一個困難是,在實施基金積累制前已經退休的老職工("老人"),以及新制度實施前參加工作的職工("中人"),在過去的工作年限里沒有直接為自己進行養老金積累。他們的貢獻被轉化為當期政府收入并凝固在國有資產中,制度轉軌后這批"老人"和"中人"過去的養老金積累,事實上就形成了國家對他們的數以萬億計的"隱性債務"。長時間內,"隱形債務"的大部分負擔,在現實操作中被轉移到"中人"和"新人"頭上。1997年,我國統一了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各地在財務上實行混賬管理,允許統籌基金、個人賬戶基金相互調劑使用。這一方面造成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繳費率偏高,另一方面使得個人賬戶形成空賬。以遼寧省為例,遼寧近700萬人參加養老保險,離退休人員近300萬人,平均2.5個在職人員的繳費就要支撐一個離退休人員的支出,養老保險收不抵支,個人賬戶資金用于彌補當期發放缺口。試點前,全省累計空賬達190多億元。這種局面嚴重影響了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個人賬戶做實,一方面可以多積累養老金,增加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在"擴面"工作實施中也可以大大提高群眾的參與熱情。2001年,在遼寧進行的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開始探索做實個人賬戶,個人賬戶專戶管理,不允許再出現挪用的行為,實現部分基金積累。2005年遼寧做實個人賬戶62.7億元,試點以來累計做實201.1億元,個人賬戶記實率達99.97%。
遼寧省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社保處張維超處長說,個人賬戶初步做實后,以前企業發放養老金經常出現的拖欠、截留、挪用的現象已經杜絕。現在,社保經辦機構的工作人員每個月都會把養老金準時打進離退休人員的個人賬號里,社會化發放率達100%。■ 半月談記者 石慶偉 張敏
相關鏈接: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的歷史沿革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作出部署,提出按照社會保障的不同類型確定其資金來源和保障方式,城鎮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金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
1995年3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確提出了改革方向是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還提出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兩個具體實施辦法,并允許各地結合本地實際選擇試點。
1997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
2000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方案提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總目標是:建立獨立于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快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2005年12月,《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指出,下一階段在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領域的主要任務是: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保障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制度;統一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政策,擴大覆蓋范圍;改革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建立參保繳費的激勵約束機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確定基本養老金水平;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劃清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及個人的責任;加強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和監管,完善多渠道籌資機制;進一步做好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提高服務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