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下揚州”。3月26日至29日,100多位來自全國31個省(市、區)的民間文藝工作者和港、澳、臺專家學者被一種“激情”所感動,于去年初啟動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有了階段性的成果,而今年全面推進的“搶救工程”更將北京等11個省市吸收,文化部也將“搶救工程”納入國家項目——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專程出席大會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更是給搶救者戴上“高帽子”——“搶救工程”已變為一場文化行動,喚起了民眾文化自覺,“不僅是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也是對全人類的重要貢獻”。
記者在“搶救工程”一周年的日子,專程采訪了一些“親歷人”,試圖還原搶救現場,并期望闡述人類文化自覺過程中的困頓。
慘痛回憶
20年間民間皮影班消失只剩一成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接受采訪時,對民族民間文化消失之快感到非常痛心: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他到陜北黃土高原考察采風時,作為窯洞窗花和刺繡底樣的民俗剪紙,在窯里窯外鋪天蓋地,而當他前年再去時,已經近于完全消失了。即便是黃土高原黃河岸邊的一個偏僻村莊,也是年畫不見了,繡花不見了,一進窯只見貼得滿墻滿壁的20多幅西方超級名模裸體彩色招貼畫。“這就是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的子民整天整夜熏陶欣賞的惟一的文化藝術。這難道還不發人深省嗎?”
這樣的消亡正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著:靳之林教授20年前對全國的皮影進行考察時,還有2500個皮影班活躍在山區與平原的城鄉,現在民間皮影班剩下不到250個,大部分皮影被轉賣到北京及世界各地,成為收藏品。據貴州省文聯副主席余未人調查,許多侗族青年不知道侗族有鼓樓和風雨橋,不會唱侗歌,到20世紀90年代,平時連侗族裙子、侗族銀飾也少有穿戴。對民族民間文化的逐漸淡漠,使得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飛速瓦解,甚至還沒等人意識到什么,就已蕩然無存了。
階段成果
房產商青睞“搶救”
一年來,搶救者深入窮鄉僻壤尋找民間文化瑰寶,為搶救民間文化遺產進行先期采樣、制作范本、辛勤勞作。
馮驥才高興地說,目前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搶救工程”已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文化部今年確定正式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并將“搶救工程”納入其中,啟動資金2000萬元。“搶救的意義遠遠大于搶救的實質,一股對自己文化關注和保護的風氣開始在社會形成,原來我每天收到200多封信,現在每天收到400多封信,其中100多封信是對搶救工程的關注。”馮驥才說。
據悉,率先啟動的中國木版年畫專項搶救有8個產地已完成前期普查、采錄、編撰工作,明年將推出全部產地的搶救與保護成果。天津楊柳青記錄到罕見的年畫說唱藝術表演。河南省最大的房地產公司建業集團一次性購買朱仙鎮木版年畫5萬幅,并決定投入巨資對河南的古民居和古建筑進行搶救。
隨著北京、寧夏、廣西、江西、福建、吉林、廣東、安徽、四川、青海等11個省區市的“加盟”,搶救工程實施省份已達26個。
搶救追問
民間文化專家寥寥無幾
在搶救的過程中,搶救者“抱怨”最多的是沒有經費和沒有“紅頭文件”,而馮驥才最擔心的是搶救工程成果的認定,“缺乏民間文化專家是目前最大也是最可怕的敵人,有些地方為旅游編造一些民間故事,這需要專家去甄別,否則搶救的是個假的民間文化。”學術隊伍薄弱,以木版年畫為例,中年以下的專家一個沒有,楊柳青就兩位學者。
劉鐵梁曾提出,“搶救的不是民間文化的現代形態。”馮驥才認為應該加上一句,“而是民間文化的傳統形態。”對于自下而上的匯報式搶救和保護,馮驥才非常擔憂:“搶救一定要到田間地頭去,普查的事要由專家下地去做,不能讓政府部門一層一層往上報,填表的東西像任務——不行。只有專家才知道哪個東西重要、瀕危。”
而對于一些搶救項目國際化合作,外資介入成果共享是否危害中國民族文化,馮驥才表示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搶救工程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守住東方文明,為人類做貢獻。中國民間文化“雖然不是人類共有的,但是人類共享的”。不過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來資助。“只要國家的撥款一到民協的賬上,我們便召開新聞發布會告訴大家。”馮驥才面對某些疑問回應道,“作為最有影響的一個民間行為,國家的支持會及時實現的。”
馮驥才談搶救
化遺產市場化可以嘗試但要防變質
記者:杭州清河坊歷史街區正籌建“全國民間藝人庫”,征集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民間絕技絕活、民間傳統手工藝,目前已有100余位民間藝人入庫。這是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的一種模式嗎?今年的搶救工程有哪些?
馮驥才:我們要搶救保護的是“文化遺產”,與一般的民間文化、民間工藝還是有區別的。民間藝術是一種應用性文化,如果進入市場就必須成為商品,容易變質,如有的古鎮開發旅游后破壞得挺嚴重的。民間藝術如何在市場里存活,卻又能保持它的純樸性、原生態,目前尚無針對性的研究。但我們并不反對采用各種形式,經過一段時間嘗試后再來研究。日本的相撲就是非常古老的運動項目,但直到現在仍保持著最古老最傳統的儀式,而且現在依然很受歡迎。
貴州有個少數民族村落,以前有個法國女人專門去收集當地女子的嫁服,大量運往國外。在民間文化遺產保護上,我們非常需要一部法律。但法律只是阻止而已,保護還需要我們去做。今年我們重點做5個項目:出3套圖文并茂的書,即縣卷本的“中國民俗志”、“中國民間文學全書”和省卷本的“中國民間美術圖錄”。中國目前有2500個至2700個縣,縣卷本就是每個縣出一本,民俗志以每本20萬字算,起碼得5億字以上。民間文學全書將首先啟動“民間故事”,請當地人用當地口音在當地地頭上講故事,估計達7億字以上。啟動2個專項普查工作,即中國木版年畫、中國民間剪紙。因為這2個是普遍存在的民間文化藝術,而且中國民間剪紙目前正在申遺。
北京怎么走
民俗志區縣卷樣本
作為第二批“加盟”搶救工程的城市,北京民間文化具有獨特性和示范性。北京民協副主席劉鐵梁表示,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幾朝古都,她的民間文化與其他地方有著區位特性;此外,北京高校、研究單位云集,搶救工作一定要充分體現“學術性”,突出“科學、全面、特色三性”。
劉鐵梁稱,北京民協將先進行民間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以門頭溝為試點。去年12月,推出了北京民俗普查方案,2個附錄首次提出北京城區和北京農村普查綱目,這在學術上是一個突破。京師的歷史地位使其民間文化遺產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宮廷文化使北京民間文化深深打上了“皇家文化”的烙印,華北一般民間文化又對北京遠近郊文化如十三陵地區、房山石窟等起了作用;這些如果在普查和搶救前不進行科學的分析,而倉促上馬,為搶救而搶救,最終的成果不是科學的,更不是真實的。
今年北京民協將在10月份拿出民俗志縣卷本樣本,再讓其他區縣根據各自特色,結合樣本開展搶救。“目前各區縣積極性很高,北京民協將積極與各區縣溝通協調,北京民間美術圖錄明年上半年完成。”
北京民協駐會副主席、秘書長于志海稱,回去后將馬上召開門頭溝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大會,依托北京的“智力優勢”,將搶救進入到另一個層面。“門頭溝的一位民間文藝工作者已完成了當地婚禮喪葬調查,這就是民間文化搶救的自覺。”劉鐵梁說。
搶救個案
馮驥才冒雨救年畫古版
木版年畫因其全國性的影響力和瀕危性,成為中國民協發起的“搶救工程”的首個搶救項目。為此,發起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不僅掏出自己的稿費,還奔波全國各地,近半年時間就跑了7個省市,知情人都說馮主席的健康惡化都是“急出來”的。接受記者采訪時,馮主席兩鬢的白發明顯增多。
2003年10月11日上午,當時風雨交加,馮驥才、白庚勝,著名年畫專家薄松年等160多人對河北武強縣舊城村村民賈振邦舊居中的年畫古版進行了現場搶救。在當地領導向賈振邦頒發補償金后,20多名民工當場揭開房頂,專業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從塵土中扒出一塊塊年畫古版,將畫版進行清理、登記編號,并由專家當場鑒定后,交由武強年畫博物館收藏保管。活動中共搶救出年畫古版159塊,其中包括3塊絕版的清同治年間古版等55塊保存較完整的年畫古版,殘損腐壞的104塊,年代為清中期至民國初年。
日學者擬捐千幅年畫
據中國民協搶救辦主任王綿強介紹,被國際學者譽為中國國寶的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目前國內只保存有明代版2塊,清代版23塊,民國版28塊,有19幅民國前的年畫珍藏于北京、上海魯迅紀念館。多數被日、德、俄等國博物館收藏。2003年9月,日本民間藝術協會會長樋田直人和中國木版年畫收藏家淺見汎,率團赴河南朱仙鎮考察后慷慨表示,愿將其長期收藏的河南朱仙鎮、河北武強等地珍貴年畫1000余幅及部分古雕版捐贈給“搶救工程”。馮驥才特意致函謝忱,今年適當時候將在北京舉行捐贈儀式。
民間故事老人講三夜
在湖北民間文化搶救工作者眼中,對一些活態的“民間文化”記錄非常重要。據介紹,由湖北當陽“搶救者”進行的當地民間文學采集,一位5年前去世的老農民讓他們記憶頗深。生于1908年的趙成定,是當陽兩河鎮友誼村人。趙老性格開朗,活潑直爽。平時愛看一些古書,愛坐茶館聊天,《三國志》、《說唐》等歷史書中的故事他記得滾瓜爛熟。勞作之余喜歡同人們聚在一起日白閑扯(講故事),他還會唱不少民間小曲小調,民間故事搜集者采訪他時,他一連三個晚上講了四十多個有價值的故事,演唱了幾十首民間小調,打謎語一百多個。他講述的《裁縫和篾匠為什么與眾不同》、《巧女治住傲先生》、《整親家》、《罵親家》等一系列故事已經收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北卷當陽分冊》。(胡勁華)
《》 2004年3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