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多聲部民歌侗族大歌上世紀曾轟動世界,扭轉了西方音樂界認為“中國民間沒有多聲部合唱曲”的偏見。然而學者們發現,這種古老的民歌正面臨失傳之虞,即使在其主要流傳地,侗族年輕人會唱此歌者亦廖廖。
侗族大歌還能唱多久?在民進民族文化保護研討會上,國家民委民研中心副主任陳樂齊如此發問。不僅僅是侗族大歌,與會學者指出,中國很多少數民族的傳統歌舞同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一位來自四川的專家稱,九寨溝著名的南坪民歌現僅有八人能演唱大多曲目;羌笛演奏者亦不超過十人;羌族多聲部民歌的演唱者只有數量剛好夠的四人,且年齡最小的都已五十多歲。
民進江西省委會調研組在對贛西儺文化進行調研后發現,許多儺面具、儺轎、儺飾、儺服散失,儺舞隊部分解散,儺藝人后繼無人。
貴州省一位民間文藝工作者稱,在該省相當部分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口傳文學、民歌、古歌、樂曲、曲藝等在原流傳地區因無人繼承而瀕于失傳。
學者們認為,由于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習慣亦發生改變,年輕人喜愛流行音樂超過民族歌舞。另外,他們往往選擇出外打工等謀生手段,不愿隨老人學習傳統歌舞。隨著老一輩民間藝人的衰退,民族歌舞后繼乏人。
有識之士指出,必須重視對少數民族傳統歌舞的搶救保護。若能將其因地區、因民族而異推入當地學校,應能促進其進一步傳承。(張素平)
中新社 2003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