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情結曾使轉型失敗
做了8年發改委主任的程德新認為,黃石經濟結構如此單一,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事實上,大冶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就曾試圖轉型。
程德新介紹,上世紀90年代后期,原材料、金屬、礦產和鋼鐵都有不同程度價格下降。大冶鋼廠因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產品檔次低等因素,全面停產改制。
這一時期,國家早期投資的許多大型國有工礦企業,均陷入困頓,
“當時工礦市場的不景氣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思考,資源型城市必須要轉型。”時任黃石市計委主任的程德新稱,當時的國企改制,是一次被動的轉型。
黃石轉型的這一時期,國家正大力發展汽車工業,“這對黃石和大冶來說是一個好機會,我們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可以形成新的產業鏈”。
不過,一切并沒有得到順利進行。
程德新說,當時的領導,包括他這個計委主任,都有強烈的資源依賴意識,“反正我們有礦,我們的經濟總量在全省依然排在前列”。
而其他的產業沒嘗試過,“風險太大,稅收來得太慢”,最后,黃石放棄了引進新產業。
做了8年發改委主任的程德新認為,黃石今天經濟結構如此單一,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們過分迷信了‘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他認為,這導致了上世紀90年代末的轉型失敗。
今年兩會期間,黃石市委書記王建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增長恐慌”,擔心增長速度放慢會影響到社會評價,政府有“戀稅情結”,企業有“戀礦情結”。
他認為,這種“守舊勢力”,客觀上構成了新型產業成長發育的嚴重障礙,不利于城市轉型。
壓力下的產業轉型
在原發改委主任程德新看來,不轉變思想,去除資源依賴情結,仍將是“坐吃山空”
3月5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黃石在列,而大冶是去年公布的第一批。
一個前景是,資源枯竭城市將得到國家財政的支持。
去年大冶被確定為資源枯竭城市后,國家財政轉移支付了2800萬。
程德新說,黃石和大冶申報“資源枯竭”城市,是希望國家重視曾為國家建設作出巨大犧牲的城市所面臨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引起官員和群眾資源依賴情結的轉變。
“我們不是資源枯竭到了一點沒有的地步,才申請國家支持,是主動求變。”程德新稱。
2006年中央提出抓好“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
同年6月,大冶黃金湖畔,大冶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召開了一個會議,議題是經濟轉型。“一旦資源枯竭,一損俱損,百業蕭條。經濟轉型是大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冶市委書記曹立明說,“早轉柳暗花明,不轉山窮水盡”。
程德新說,在這次“秘密”會議上,一個新戰略浮出水面: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接續替代產業,發展鋼鐵機械加工業等新型產業,逐步實現城市的整體轉型。
大冶的民間儲蓄資金達到100億,居全省之首,如何拉動民間資金已被大冶當成城市轉型的一個重點工作。
2007年至今,世界500強企業富士康配套產業園、中國500強企業南京雨潤集團等一批知名企業先后落戶大冶。
“資源枯竭是危機,也是發展的契機。”大冶市市長傅繼成稱。
2007年,大冶GDP同比增長13%,并被評為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百強縣(市)。
不過,當地政府決策者仍深感憂慮。黃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書記曹立明描述該市經濟發展,用的是兩條拋物線:一條是礦石采掘量下行線;一條是大冶GDP的上升線。
大冶GDP上升,與近年來資源產品價格暴漲密切相關,而國內市場因啟動內需,增加固定資產投資,鋼鐵、水泥、電解銅等需求旺盛。去年大冶采礦業、冶煉及其相關產業在總產值中占79.79%,在工商稅收中占66.84%。
經濟增長,依然建立在對礦產資源的高度依賴上。
程德新認為,轉變官員和民眾對礦產的依賴思想,并加大招商力度,是轉型的根本點。
“我們不能靠國家來輸血,要靠自己去解決問題,形成新的經濟支柱產業鏈,不然即使給你28個億,你不轉變思想,去除資源依賴情結,仍然是坐吃山空。”程德新說。
“菜販子”葉松山也在轉型中。
3月15日,他說菜賣不上錢,他已選好投資項目,要辦一家稻米加工廠,“現在正在積攢本錢”。(記者 黃玉浩 湖北黃石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