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大冶銅錄山銅礦附近,兩名村民在撿拾礦石,以此賣一點錢。攝影 記者 黃玉浩
- 核心提示
銅都大冶,被稱作“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是全國六大銅礦基地之一、十大鐵礦之一、硅灰石儲量世界第一。而如今,與它緊密相連的是———資源枯竭。它與它的上級市黃石,先后被國務院確定為資源枯竭城市。
依賴礦產資源而發展的大冶和黃石,轉型勢在必行。但如何處理好資源枯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何讓經濟發展、讓民生得到保障,都在考驗著這個城市。
【前言】
近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再次引起人們對資源型城市命運的關注。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統計,我國大概有118個資源城市,它們不同程度面臨資源枯竭問題。
當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倒塌,當單一的經濟結構鏈條斷裂,僅僅依靠資源承載的城市將何去何從?
盡管中央政府承諾給予這些地區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但積重難返的環保負債,經濟衰退、發展減緩、失業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問題無法根本解決。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探究資源枯竭城市成因,調查民生現狀和困惑,展望這些城市的轉型試驗。
午后,一陣小雨突襲,讓菜販子葉松山十分懊惱,“今天的菜又賣不完了”。
3月11日,大冶市銅錄山腳下石家灣村,葉松山慨嘆,去年一天賣兩百,今年變成一百了。
40歲的葉松山,從前種地,后來地被礦占了,他成了礦工。后來礦挖空了,他又去市區找工作,年齡大了又無技能,工廠都不要他。
去年,他買了輛舊摩托車販菜,卻又感覺礦區人越來越少,菜越來越難賣,
今年,他想去外地打工,趕上金融風暴,工作不好找。
這個3月,他還是騎著舊摩托車賣菜賣水果。從市區批發,然后拉到各個礦區村落去賣,“做些小買賣糊口”。
因礦消失的鄉鎮
因礦產枯竭人口銳減,銅錄山鎮的名字,從地圖上消失了
一個星期前,葉松山看黃石電視臺,聽到市長說,黃石成了“資源枯竭”城市。
他對于“資源枯竭”的理解是,“礦挖光了”。去年大冶被公布“資源枯竭”時,他就想,“以后怎么辦呢?”
葉松山早知道礦快挖光了,外地礦工陸續離開,地面塌陷而房屋龜裂,許多人從礦區搬走,村子早就成了荒村,由窮人和老人守著。
大冶石家灣村,離大冶最大的露天銅礦銅錄山銅礦和三鑫金礦很近,一度很繁榮,現在只有一些外地礦工租住,本地人基本不在村里了。
43歲的湖北人高法寶租住在此,2007年他跟著村里包工頭到了三鑫金礦。每月一千多元,他說去年下半年后一直沒發。他聽礦領導說,頂多十年,三鑫礦產就該挖完了。
高法寶準備離開大冶,回家搞養殖去。
三鑫金礦附近,銅錄山銅礦已瀕臨停產,礦上職工由鼎盛時的1萬多人,只剩了兩千多,依礦而建的銅錄山鎮,因礦產枯竭人口銳減,2002年已被市里撤銷了行政區劃,名字從地圖上消失了。
因礦產枯竭而在行政地圖上消失的,還有銅山口鎮、龍角山鎮。它們曾都是大冶顯赫一時的礦產集中區。
礦區的人減少,葉松山覺得菜不好賣,錢不好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