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耐鹽蔬菜品種,24個耐鹽牧草品種,8個耐鹽綠化苗木品種和1個耐鹽生物質能源作物引種成功
深冬時節,走進位于曹妃甸腹地近千畝的濱海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展現給人們的仍是一片生機。剛毛檉柳、沙棗等綠化苗木仍綠葉掛枝,茄子、西紅柿、蘆筍、費菜等大棚蔬菜長勢良好……專家稱,在這片含鹽量達15‰以上的高鹽堿地上長出如此良好的作物,不亞于一次種植革命。目前,我省“濱海地區耐鹽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科研成果已碩果累累。
為充分開發利用我省環渤海地帶的鹽堿荒地和唐山市“稻改旱”后的重鹽堿稻田地,位于唐海縣的省農科院濱海農業研究所自2004年就開始了與唐海縣政府合作,就“濱海地區耐鹽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課題研究,雙方共同創建了集科研、展示、推廣于一體,占地1000畝的濱海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到目前,基地已建立了鹽生植物示范區、耐鹽旱作物示范區、耐鹽蔬菜示范區、耐鹽牧草示范區、耐鹽綠化苗木示范區,引進栽種各類鹽生、耐鹽植物、作物品種185個。經過幾年的努力,5個耐鹽蔬菜品種、24個耐鹽牧草品種、8個耐鹽綠化苗木品種和1個耐鹽生物質能源作物引種成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07年,部分苗木已在鹽堿含量較高(3‰-15‰)的唐海縣十一農場水庫、七農場旅游公路等地的綠化工程中栽植,并達到了高成活率。耐鹽生物質能源作物———能飼1號甜高粱,莖稈一般畝產在4500-5000公斤,其莖稈既可作為青儲飼料,也可榨取糖汁用于發酵制取汽車能源酒精,榨汁后的渣滓還可加工成飼料。
專家認為,“濱海地區耐鹽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這一科研項目的研究成功,對于農業結構的重新調整、鮮活農副產品供應、濱海城市綠化等意義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