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環境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技術高級研討會”日前在華東師大舉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鄭丙輝教授提出,目前還沒有適合中國國情的飲用水源地水質標準,相當數量地區的人口還在飲用不達標的水,有的存在致癌致畸等安全隱患,建立這一新標準迫在眉睫。
受污染水源地顯著增多
鄭教授指出,近年來,我國不達標的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數量呈顯著上升,以地表水為水源的飲用水源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類型也由上世紀60年代的微生物污染為主,70年代的重金屬污染為主,轉向現在的有機污染為主,水源水中有機污染物的種類和含量明顯增多,且檢測出多種致癌、致畸、致突變物質,以及環境內分泌干擾物質。與此相應,我國水廠的現有處理工藝和處理能力卻極為有限。
現有水質標準不適合國情
我國現有的水質標準大多是在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歐盟及美國等世界發達國家水質標準的基礎上制定的,并沒有結合我國水廠的現有處理工藝。
目前,評價我國飲用水源水質時采用的標準有兩部,分別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和“地下水質量標準”,但是這兩項標準的水質指標、標準值并不一致,使得飲用水源的水質評價結果顯得混亂。新近頒布的“城市供水水質標準”和即將實施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雖提高了原有指標,但水廠工藝沒有改進,出水往往難以達標。
新標準應從調查污染做起
鄭教授建議,要想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飲用水源地水質標準,首先應對我國飲用水源地水質污染現狀和水廠處理工藝展開全面調查;其次,應對評價指標的選擇原則和標準值的確定方法進行研究,積累制定標準的方法和經驗,還要對國外的標準開展廣泛調研,聽取專家和公眾的建議;最后,在標準制定后的實施過程中,還應該一方面開展污染源調查,另一方面改造和提高我國水廠的現有處理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