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水土流失治理
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1%。新中國成立以來,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治理模式,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6萬平方公里,每年可保持土壤15億噸,增加蓄水能力250多億立方米。
(一)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中國的水土流失主要來源于坡耕地。1998年長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后,中國政府把“封山植樹,退耕還林”放在災后重建綜合措施的首位,并作出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政府決定:向退耕農戶提供種苗和造林費補助,每畝補助50元;無償向退耕農戶提供糧食、生活費補助,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糧食(原糧)150公斤,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糧食(原糧)100公斤,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生活費20元;對還生態林的糧食和生活費暫補助8年,還經濟林的補助5年,還草的補助2年。1999—2006年,25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279個縣、1.2億農民,累計完成退耕地造林896萬公頃、荒山荒地造林1162萬公頃、封山育林156萬公頃。中央財政需投入2244億元,到2006年已投入1303億元。為確保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得到有效解決,確保退耕還林成果切實得到鞏固,2007年8月,中國政府又作出了現行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期滿后再延長一個周期,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現金補助,并安排專項資金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重大決策。中央又需新增投入2066億元,使退耕還林工程總投入達到4310億元,相當于2.4個三峽工程或13條青藏鐵路的投資。這項工程,改寫了工程區“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墾殖史上的重大轉折,并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生態工程之一。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占國土面積82%的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了2個多百分點,有效減輕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據四川省水文監測,實施退耕還林等工程后,2004年與1998年相比,長江一級支流年輸沙量大幅度下降,其中岷江夾江站減少38.6%,嘉陵江亭子口站減少94%,涪江射洪站減少95.6%。據四川省生態定位監測,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全省年均滯留泥沙0.54億噸、增加蓄水6.84億噸,累計減少土壤有機質損失量3646萬噸、氮磷鉀損失量2083萬噸,平均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達134.5億元。
退耕還林工程現已完成的造林全部成林后,木材蓄積量將達10億多立方米。據測算,10億立方米的森林可生產氧氣16億噸、吸收二氧化碳18億噸,這將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作出新貢獻。
退耕還林工程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還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了退耕農戶的收入,被廣大農民稱為生態工程、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地處黃土高原的陜西省延安市1999—2006年累計退耕還林57.6萬公頃,實現了“糧下川、林上山、羊進圈”,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由1998年的20.8%提高到2006年的45%, 全市糧食總產量從以前正常年份的6億公斤左右提高到2006年的7.45億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2006年的2425元。
(二)實施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長江流域涉及18個省區市,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8%。由于長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人為破壞,長江流域森林植被大量減少,生態嚴重惡化,洪災、旱災、泥石流成為長江流域的三大心腹之患。為恢復長江流域的森林植被,遏制生態惡化的趨勢,1989年中國政府啟動了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工程實施以來,共完成營造林832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6.5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凈增9.6個百分點。
(三)構筑萬里海疆生態屏障
為改善沿海地區生態狀況,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991年中國政府啟動了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工程覆蓋沿海11個省區市、221個有海岸線的縣。經過10多年的建設,累計完成營造林386.4萬公頃,低效防護林改造6.82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增加10.6個百分點;新造和更新沿海基干林帶7884公里,使海岸基干林帶達到1.7萬多公里;新增農田林網控制面積近 50萬公頃,農田林網控制率達80%;建立沿海濕地自然保護區90多處,保護區面積達543萬公頃。在沿海防護林體系的庇護下,區域內水土流失面積減少108萬公頃,土壤侵蝕模數下降25%。為吸取印度洋海嘯的慘痛教訓,中國政府已經進一步修編了工程建設規劃,決定到2015年,再投資99.84億元,全面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力爭早日建成萬里海疆生態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