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
由于SARS和禽流感在我國和世界范圍的爆發,野生動物傳播的疾病引起了世界廣泛的關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解焱研究員在《2007科學發展報告》撰文認為,制定野生動物疾病管理策略,加強野生動物疾病管理、研究和監測勢在必行。
作者認為,病源菌的污染已經取代動物棲息地的破壞和污染,成為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隨著野生動物傳染病的增加,人類感染罕見疾病的機會也在加大。
野生動物疾病泛濫根源于人類活動,其主導因素包括: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深入地擴展到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微生物就有了更好的機會侵入人類;國際間的牲畜交易和現代農業活動已經導致新的疾病的出現;飼喂和利用野生動物,由于與人接觸后感染疾病,也會導致野生動物疾病的暴發;隨著人類日益增加的全球旅行和貿易,動物被遷移和引入到新的地理區域,是傳染病暴發的潛在因素;全球性氣候變化影響了大部分節肢動物傳染性疾病的地理和影響范圍。
作者建議,加強野生動物疾病的研究和管理,保護人類和野生動物健康。疾病的出現是對生物系統完整性面臨的挑戰所提出的警告。許多稀有動物因接觸到人類的疾病正在被推進絕種的邊緣,同時人類越來越多地占據野生動物棲息地加快了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新病毒出現的過程。
目前應采取的措施包括:減少家養動物的發病率,減少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的接觸,控制野生動物貿易和市場,加強動物飼養場和廢棄產品的生態安全,不僅能改善人類的衛生健康狀況和生計,更能保護野生動物。
SARS和禽流感疫情的暴發使我們無法再漠視那些正在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無聲地傳遞與蔓延的已知的或未知的疾病,我們需要加強生態研究和野生動物疾病的監測,預測病原體、寄主和引發疾病暴發的環境和人類因素等。在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時候,需要考慮與家養動物、人類、野生動物之間疾病傳播有關的影響。建立起相應的防范體系和危機處理機制,如“野生動物疾病管理策略”等,徹底扭轉目前我們在環境保護、疾病防治和抵御生物入侵等多方面的被動局面,從而更好地保障人類和自然的健康發展。(摘自中國科學院“科學發展報告”課題組撰寫的《2007科學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