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黃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歲 黃菊簡歷 -本周大盤下挫 700個股跌停 階段調整展開 股市市值一周減少5% -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遭尷尬 實際操作難 新<破產法>細則待出臺 -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 全文 負責人答問  -無錫宣布恢復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費半價 水危機誰最該反思  -中國擬5年內建工資集體協商機制 廣州指令性調控壟斷企業工資  -36個大中城市肉價大幅大漲 民政部:確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響  -勞動保障部擬補8千億養老保險空賬 -商務部:外資并購僅占我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 逾4成順差源于虛報  -石油商業儲備發端 中石化奏第一響 核電"十一五"將實現三大任務
2007年民營經濟發展的趨勢及展望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3 月 13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1、2007年民營經濟發展的趨勢

(1)2007年民營經濟仍將保持較快發展速度。2007年中國的宏觀經濟將保持快速穩定健康發展態勢,這為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條件。2007年,國家將出臺《物權法》、《企業所得稅法》等一系列新的法律政策,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規定的工作將完成,這將進一步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政策和市場環境。受國有、集體企業逐步退出競爭領域,企業向外開拓國際市場空間,國家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第三產業的比重繼續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民營企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2007年及今后幾年,中國的民營經濟仍將快速發展,增長率仍將高于全國經濟平均增長,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占GDP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

(2)民營企業產業結構將不斷優化并向重化工業和基礎設施領域更大拓展。中國經濟已步入高成本時代,2007年及未來5年最需要大力發展的產業是制造業、基礎產業、服務業和高新技術,而民營企業將更多進入這四個產業。隨著行業準入條件的進一步寬松,民營企業將成本優勢戰略轉向技術優勢戰略,注重技術創新;同時調整產業結構,拋棄高耗能、高污染而附加值低的產業,進入到低消耗、低污染、甚至無污染但附加值卻很高的產業,推動自身的產業升級。

(3)民營企業規模將繼續擴大。2007年及未來5年,民營企業將繼續超速發展,民營經濟效率與效益進一步提高,形成股份制集團公司。未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將走向企業戰略集中化、增長方式集約化、品牌運營戰略化、股權結構混合化、經營管理科學化、政商關系合理化、產業發展集群化。更多民企將進入全國500強大型工業企業,一些大型民營企業甚至將躋身世界500強行列。目前,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都是國有企業,他們有國有資本的支撐。但是這些企業進入500強的標準是規模大,經濟總量大,至于競爭力是不是最強的,并不是世界500強企業衡量的指標。像深圳華為這樣自主創新的高科技企業,如果按照其現在的規模和競爭力發展下去,很有可能進入世界500強。

(4)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十一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將積極推動實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工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建立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中小企業創新支持體系,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為重點,推動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聯合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信息化,增強企業競爭力。隨著國家對知識產權、知名品牌保護力度的加大,民營企業也越來越重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并逐步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與產品將越來越多,企業經濟增長方式將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產品的科技含量將進一步提高,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5)民營經濟將在企業并購中尋求突破。外資并購是2006年的熱點,本土資本市場為主體的并購時代在中國興起。國際調查機構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06年前11個月,外資并購中國企業案例共735起,同比增長1.3%,交易金額302億美元,同比增長1%;同期內資企業之間的并購有1270起,同比增長25%,交易金額568億美元,同比增長近77%[1]。隨著中央出臺實施《關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持續健康安全發展的若干意見》、深化國有銀行改革、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推動保險業改革與發展、推進金融對外開放,“非公經濟36條”及其配套措施得到落實,民營企業的信貸環境條件和直接融資條件將逐步改善,民營企業將通過“杠桿收購”等手段參與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相關產業的調整,處于國有資本和國際資本的夾縫中的民營資本將從并購中尋求突破。

(6)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隨著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的結束,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徹底打開,國家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這將大大地推動大量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實現“走出去”的愿望。近幾年,民營企業“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是在外投資建設產品營銷基地和生產加工基地,且總體上處于中低檔次,總體水平仍須提高。隨著政府積極開展多邊、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等政策措施的實施,今后將有更多的民營企業在國外建立營銷基地,擴大加工基地,同時,一些企業還將建立研發基地、資源基地、融資基地和人才基地,部分基地將建立在發達國家。這反映了未來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質量與水平提高的趨勢與特征。

(7)民營經濟的素質將不斷提高。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近幾年,一大批黨政分流干部、科技人員、國有集體企業原廠長經理、歸國留學生加入個體私營經濟的隊伍,人員素質、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得到了較大改善。今后,將有更多的專業人才進入私營企業,企業管理人員的素質將進一步提升,更多的大中專高校畢業生將流向私營企業就業,企業普通員工的素質也會隨之得到改善。具有較高政治素養、較大社會貢獻、較強參政議政能力、較大社會影響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隊伍將不斷擴大。隨著員工素質和經營者素質的提高,現代企業制度會逐步在一些私營企業中真正建立起來,私營企業中的家族制管理將與專家治理相互結合,企業治理結構更加規范合理。

2、2007年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緊清理和修訂束縛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凡不符合憲法及其相關法律(包括即將通過的《物權法》、《企業所得稅法》等)中有關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規定的法律法規,凡是不符合“非公經濟36條”的政策及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政策,都要進行清理和修改。

(2)切實解決行業準入問題。“非禁即入”是“非公經濟36條”中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有關部門應盡快研究出臺細則,使“非禁即入”的原則具體化,切實貫徹“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原則,進一步打破行政壟斷及基于行政的經濟壟斷,打破地方封鎖,推進行業準入政策與管理的公開化、公平化、程序化、規范化,為民營企業創造真正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設立專門機構對地方政府的執行情況進行持續有效監督,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消除行業的隱形準入門檻,避免貫徹執行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和政策走樣,并杜絕由此產生的腐敗隱患。

(3)重點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問題。允許并鼓勵成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區域性中小銀行;支持資質不錯的非公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支持建立創業投資基金;放寬民間借貸的政策空間;擴大融資租賃業務;由財政出資為主成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和社會誠信體系。

(4)大刀闊斧地改革復雜繁瑣的審批制度。民營企業投資經營的各個環節中存在著比其他企業嚴得多的政府部門的審批限制,審批制度的存在致使政策和法律法規對民營經濟的財產保護、開放準入、平等競爭等在實際工作中得不到貫徹。結合當前正在深入展開的審批制度改革,改善政府部門對民營企業注冊、經營、增項、轉業等各個環節的審批限制,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務。

(5)引導民營企業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的轉型勢在必行。民營經濟長期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以及對投資、出口的過分依賴,加重了我國經濟在整體運行中受到的資源、環境制約,中外貿易摩擦也不斷加劇。有關部門要著力引導民營經濟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引導民營經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引導民營經濟注重企業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和諧。【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2007中國改革評估報告》】【撰稿人:常修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唐海濱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研究室原主任】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相關文章:
中國民營經濟已有更寬廣視野:大力倡導自主創新
民營經濟五年可創七成GDP 十一五將進世界500強
民營經濟2010年可創七成GDP 私企增速北京第一
2006民營經濟藍皮書稱民企十一五將進世界500強
民營經濟藍皮書表明 我國民營企業出口表現強勁
社評:民營經濟要為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青島:民營經濟占半壁江山 經濟指標增幅近年最高
去年中國民營經濟繼續高速增長 進出口總額增多
中國民營經濟高速增長 進壟斷行業遭“玻璃門”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西氣東輸首批氣田建成 可供氣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兒童節關注2000萬留守兒童:發展之路遭遇體制障礙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