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江蘇省民政廳傳出消息,由該廳和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歷時半年完成的《江蘇省貧困狀況研究》榮獲國家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一等獎。研究成果將為我省今后作出惠民決策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該報告顯示我省貧困救助具有以下特點:
城市救助水平已接近國際標準
要消除貧困必須認識貧困。“從全國范圍看,本次調研,無論規模還是深度都屬首創。”報告調查了13個省轄市、15個縣(市)5000戶城市居民家庭,80個縣(市、區)的 7000戶農村居民家庭,550多名調查員參與。我省城鄉貧困人口的規模、分布、特征,貧困深度,貧困原因怎樣,報告首次給出了科學闡述。
主持這項研究的省民政廳廳長趙順盤欣喜地說,調查結果表明,江蘇無論城鄉,靠自身收入無法吃飽的貧困人口已全部納入低保,吃飯問題得到解決。我省已率先建立城鄉低保標準增長機制,截至今年9月底,江蘇城市低保標準達241元/月,農村低保126元/月。按現行匯率計算,我省城市救助水平總體上已接近每人每天1美元的國際公認救助線。實踐證明,近5年是民生事業投入最多、發展最快的5年,也是困難群眾得實惠最多的5年。
“補缺救助”逐步轉向“適度普惠”
報告顯示,我省已探索出一套適合江蘇省情的機制,將“補缺型”救助逐步引向“適度普惠”型福利社會,讓350萬困難群體共享“發展紅利”。其中包括:
城鄉低保標準正常增長,財政預算實現機制化。目前,全國各地低保標準普遍采用領導和部門商定的傳統決策方式,標準、調整周期較隨意。省委、省政府決定,從2007年起,參照國際先進做法,在全國率先將低保標準和人均實際收入掛鉤,建立正常增長機制。城鄉低保走上了科學化和機制化。
在財政預算上,我省改革量入為出的傳統分配,根據實際需求給予保障。低保補助資金直接由財政打卡入戶,委托金融機構社會化發放,摒棄了上門發現金的傳統辦法。城鄉低保步入科學規范、健康發展軌道。
全國首創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江蘇是全國第一個宣布建立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的省份。近5年,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平均增長80%,省財政用于優撫的經費增長246%。
建立臨時救助制度,填補國內空白。這一制度采取困難群眾申請一次救助一次的形式,幫助他們渡過臨時難關。所需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并統籌福彩公益金、社會捐贈款。
設立社會救助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社會救助涉及多領域,多部門,容易政出多門、重復救助或救助疏漏。省政府決定,各級政府建立以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民政、財政、勞動、衛生、教育、司法、工會、婦聯、殘聯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辦公室設在民政部門。由聯席會議及時研究制定和協調救助政策,確保救助政策的統一性,保證救助公平、公正。
廣納民間資本,救助效率大為提升
將公共財政收入的新增部分重點向困難群眾傾斜,已成全省各級政府的共識。此外,我省還廣納民間資本,救助效率大為提升。
近5年,全省在低保專項補助上已累計安排資金10.7億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各級財政投入城鄉社區建設資金高達25億元……省政府連續3年撥款4.38億元實施“關愛工程”,三級政府自籌5.22億元,幫助農村敬老院新增床位8萬多張。到今年底,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可望達到60%,供養標準達2876元,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慈善和福利彩票成為社會互助的新“主角”。趙順盤介紹,全省慈善基金總量已超過60億元,居全國第一,年內可望突破70億元。全年實際可支配慈善救助金達5億元。今年福彩發行量預計超過28億元,全年可留公益金4億元。
500多家“愛心超市”、“慈善超市”,380多個慈善醫院構筑起一張覆蓋全省城區的社會救助網絡,社會互助蔚然成風。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0億元民間資本投入到農村社區建設中。在啟東,“社會成功人士”1年就向當地社區注入6600萬元;揚中也達2000萬。(本報記者 唐 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