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民族自治地方社會發展】
1.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情況。科技隊伍基本保持穩定,2003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工業研究與開發機構653個,從業人員3.53萬人,其中科學家及工程師1.35萬人,研究與發展人員5800多人。科技經費收人總額232.91億元,經費支出221.77億元。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成果有了一定提高。擁有發明專利總數191件,比上年增加41件;專利申請量98件,比上年增加28件;專利授權量68件,比上年增加11件。發表科技論文5493篇,比上年增加344篇;出版科技著作176部,比上年增加15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2003年末,民族自治地方擁有包頭、南寧、桂林、烏魯木齊四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869家,比上年增加27家;職工人數11.91萬人,比上年增長28.7%;高新技術企業總收人456.10億元,比上年增長50.0%;總產值398.88億元比上年增長57.4%;出口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0.2%。
2.教育事業穩步發展。2003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35所,比上年增加19所;招生24.16萬人,在校生68.42萬人,分別增長19.8%和20.7%。普通中學11711所,招生374.46萬人,增長1.7%;在校生1036.74萬人,增長4.1%。普通小學70497所,招生287.22萬人,在校生1738.25萬人。
內蒙古2003年學齡兒童入學率99.4%,初中階段毛人學率95.3%。廣西小學學齡兒童人學率達98.93%。西藏“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穩步推進,2003年共完成小學改擴建項目280個,適齡兒童人學率達91.8%,比上年提高了3.5個百分點,又有9個縣通過“普九”驗收,目前西藏全區通過“普九”驗收的縣已達17個。“扶貧助學工程”繼續推進,以農牧區特困學生為主,受助的大中專學生已有450多名。寧夏已普及了初等義務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縣(市、區)已達16個,“普九”人口覆蓋率68.3%,全區實現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新疆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8.3%,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6.5%;初中學齡兒童入學率83.8%,普通初中學生輟學率2.9%,初中畢業升入普通高中升學率40.9%。2003年掃除青壯年文盲3.3萬人。
3.文化事業繼續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文化活動健康活躍。至2003年末,民族 自治地方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513個,公共圖書館566個,文化館642個,博物館163個。全年報紙出版16.37億份,各類雜志出版1億冊,圖書出版4.3億冊(張)。共有電視臺94座,廣播 電臺73座。內蒙古廣播人口覆蓋率90%,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電視人口覆蓋率87.5%, 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廣西電視、廣播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1.5%和86.7%。西藏西新工程進展順利,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82.7%和81.3%。寧夏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1.2%,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89.0%,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新疆廣播人口覆蓋率92.8%,電視人口覆蓋率92.5%。
4.衛生保健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處理責任網、信息報告網、緊急救助網初步建立并發揮了作用。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初具規模。農村缺醫少藥的局面進一步改善,村設醫療點的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機構(其中包括醫院、衛生院、門診部、療養院所、專科防治所站、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站)15230個,醫院、衛生院床位11768張;衛生技術人員46338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08246人。民族自治地方衛生機構50萬元以下的設備共有112442臺,50萬元至100萬元有4492臺,100萬元以上有1465臺。
5.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民族自治地方城鎮最低收入標準以下的居民中有376.96萬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鄉村最低收人標準以下的居民中有60.89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2003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68萬個,城鎮便民、利民服務網點6.52個,農村社會保障網絡數2015個。
內蒙古2003年末全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228.30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221.58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12.56萬人,比上年減少5.33萬人;全年有252.49萬職工和64.49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2003年末全區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2.25萬張,比上年增長1.8%,收養1.61萬人;城鎮建立起各種社會服務設施5995個,其中建起星光老年之家408個。全年籌集社會福利資金2326萬元,接 受社會捐贈5341萬元。廣西2003年末全區參加 失業保險職工人數219.07萬人;領取失業保險 金人數14.36萬人,增長40.5%。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264.97萬人,增長3.0%;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人數66.23萬人,增長4.3%;2003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35.04萬人,增長16.5%。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為98.1%。至2003年末,廣西全區各類福利院床位2.59萬張,比上年末增長12.12%;福利院收養人數1.77萬人,增長18%。全年籌集社會福利資金3.68億元,增長18.71%。接受社會捐贈0.133億元。新疆有135.12萬職工參加了失業保險,比上年增長2.9%;有158萬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增長3.6%;有38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增長2.7%;有176萬職工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增長18.8%。全區有各類社會福利院508個,床位12950張,收養人數9799人。社會銷售福利彩票6.巧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2.15億元,接受社會捐贈1.60億元。
6.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1279個,總投資14.92億元。7482家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157237萬噸,6713家企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5158萬噸,“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39.03億元。生態保護得到加強。民族自治地方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9家。
【全國少數民族社會文化事業】
1.民族教育。全國教育系統少數民族的教職工人數不斷增長,2003年普通高校少數民族教職工和少數民族專任教師分別達到6.77萬人和3.63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8.7%和8.4%;普通中學少數民族教職工和少數民族專任教師分別達到39.97萬人和33.35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3%和5.2%;職業初中少數民族教職工和少數民族專任教師分別達到3529人和2993人;少數民族小學少數民族教職工和少數民族專任教師分別達到62.70萬人和57.09萬人。
全國少數民族在校學生較快增長。2003年全國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在校學生達到65.52萬人,比上年增長25.1%,占全國在校生的5.9%,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普通中學少數民族在校學生達到654.46萬人,比上年增長6.7%,占全國在校生的7.6%;小學少數民族在校生達到1120.7萬人,占全國在校生的9.6%,比上年上升0.1個百分點。
國家為培養少數民族的專門人才而設立的民族學院蓬勃發展。2003年,全國民族學院(大學)共有13所,包括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學院、中南民族大學、湖北民族學院、廣西民族學院、西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學院、云南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西北民族大學、青海民族學院、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大學)教職工人數達到13691人,專任教師7223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人達到638人,比上年增長16.8%,具有副高級職稱的人2272人。2003年共招生36530人,在校學生達到115966人。
2.少數民族文化和廣播電視事業不斷進步。2003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圖書達到4787種,印數達到5034萬冊,其中新出2275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雜志205種,總印數達781萬冊;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報紙88種,總印數達到13130萬份。
主要少數民族語言無線廣播、電視播出情況。無線廣播臺播送蒙古語共有40套節目,朝鮮語3套節目,藏語7套節目,維吾爾語36套,哈薩克語12套節目。蒙古語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和新疆覆蓋人口數達到470.32萬人,蒙古語廣播覆蓋率達到78.9%;朝鮮語在吉林和黑龍江覆蓋人口數307.81萬人,覆蓋率達到94.0%;藏語在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和新疆覆蓋人口數415.66萬人,覆蓋率達到74.3%;維吾爾語在新疆覆蓋人口數787.15萬人,覆蓋率達到94.7%;哈薩克語在新疆覆蓋人口數91.2萬人,覆蓋率達到82.51%。
電視臺播送蒙古語共有30套節目,藏語10套節目,維吾爾語45套,哈薩克語15套節目。蒙古語在內蒙古、吉林和新疆覆蓋人口數達到234.5萬人,蒙古語電視覆蓋率達到55.76%;朝鮮語在吉林覆蓋人口數83.52萬人,覆蓋率達到91.7%;藏語在四川、西藏、甘肅和青海覆蓋人口數380.54萬人,覆蓋率達到70.0%;維吾爾語在新疆覆蓋人口數767.52萬人,覆蓋率達到90.8%;哈薩克語在新疆覆蓋人口數91.2萬人,覆蓋率達到82.5%。
3.民族醫療衛生和體育。民族醫療衛生事業和體育事業穩步發展。2003年全國民族醫院157個,床位5751張,衛生技術人員6714人,其中醫生3276人。2003年,少數民族優秀運動員達到1063人,少數民族一線在隊教練員達到239人。
我國于2003年9月6日至13日在銀川市和石嘴山市舉行了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臺灣省等34個代表團的55個少數民族的運動員參加了本屆民族運動會。按照總規程規定,整個運動會共設競賽和表演項目兩大類。競賽項目有花炮、珍珠球、毽球、蹴球、木球、秋千、龍舟、民族式摔跤、押加、武術、陀螺、高腳競速、馬術、射弩等14大項,表演項目有125項。這些競賽表演項目,從不同的側面生動反映了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及生產活動,全面展示了我國55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色和當代水平。這對于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增強各族人民體質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經過7天152個單元的比賽,在14個競賽項目中,共決出金牌93枚、銀牌93枚、銅牌93枚,34個代表團中,有25個代表團獲得金牌。多姿多彩的表演項目,顯示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盛況。125個表演項目全部獲獎,其中一等獎51個,二等獎41個,三等獎33個。34個代表團、103個運動隊和810名運動員獲得了體育道德風尚獎。(來源: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