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6日電 美國《僑報》當地時間26日發表署名評論文章說,中國當前戶籍改革急需做的,其實不是各大城市各自為戰,降低落戶門檻問題,而是全國一盤棋,堅決取消附著于戶口上的社會福利差別, 讓全民享受同等“國民待遇”,徹底破除戶口特權。
文章摘錄如下:
對中國大陸許多漂在異鄉的人來說,戶籍是心中永遠的痛。近期,上海對高端人才松綁落戶政策的消息再次掀起輿論波瀾,同時北京最大的“倒賣進京戶口案”開庭,以及媒體曝出包括大陸知名導演王小帥在內的諸多演藝明星亦涉假造研究生學歷從“黑市”購買戶口,其所引發的強烈反諷,令聞者五味雜陳。
有評論說,王小帥“能攻克柏林(曾憑借導演的兩部影片從柏林捧回兩座銀熊獎),但拿不到北京戶口”。還有人調侃,北京不需要名導演,只需要“冒牌研究生”。
由戶口引發的悲喜劇在大陸一再上演,讓人不由得不深思,自上世紀50年代形成的大陸戶籍制度發展至今究竟是怎樣一個怪胎?官方多年來就做出承諾的戶籍制度改革是否仍是“雷聲大、雨點小”?其難點究竟在哪?
依理而論,生長于計劃配給經濟肌體中的大陸傳統戶籍制度,應隨著30年的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機制的建立而逐漸消亡,即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其不應成為改革的難點和民眾關注的焦點。在早已不再為龐大的城市人口吃飯問題發愁的大陸,無論如何都沒有理由再按城鄉地域來管理人口了。
換言之,傳統戶籍制度在今天暴露出的弊端已不是城市戶口資源的稀缺問題,而是對依附在戶口中的社會福利待遇(如教育、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等)享受的不平等保護,這是對外來人口的一種歧視政策。
筆者此前就在本專欄中論及,戶籍改革遵循的原則應該是落實憲法精神,保障公民自由遷徙和自由謀生的權利,謀求社會協調公平發展。只有當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全體公民都能自由選擇落戶地時,改革才有特別的意義,否則,任何松動政策都顯得蒼白,甚至是一種“做秀”。
正如上海當前的做法,其貌似可以解決一部分受戶籍歧視人群的現實問題,實則是以新的身份劃分,人為樹起了又一道藩籬。無怪乎,有人感慨:“最可悲的,莫過于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為自己的特權而奮斗,而不是為平等奮斗”。
大陸當前戶籍改革急需做的,其實不是各大城市各自為戰降低落戶門檻問題,而是全國一盤棋,堅決取消附著于戶口上的社會福利差別, 讓全民享受同等“國民待遇”,徹底破除戶口特權。(鐘海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