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12日)從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等有關部門了解到,發展當地經濟、提高教育水平和保護民族文化傳統,近年來成為國家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重點。
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22個民族的人口在10萬以下,統稱“人口較少民族”。我國人口較少民族受到較多關注。這些關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今年投入1.62億發展資金
2005年,國家民委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編制了《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年)》。
由國家民委和財政部共同安排的少數民族發展資金,2006年新增5000萬元,總量達到1.62億元。
明年給予寄宿制學生補貼
2006年,人口較少民族所在鄉鎮寄宿制學校的新建和改擴建工程項目,優先納入國家“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重點安排。
免除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義務教育階段農村貧困家庭學生的書本費、雜費,并逐步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
2007年中央財政將對22個人口較少民族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生給予生活補貼。
345個貧困村優先扶貧
國務院扶貧辦將345個人口較少民族重點貧困村優先納入實施整村推進扶貧規劃,很多省區開展了對口幫扶工作。
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與上海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簽訂對口幫扶協議,上海市計劃從2006年至2010年援助2500萬元,按整村推進方式幫扶德昂族發展。黑龍江、廣西等省區也擬定了省內對口幫扶方案,組織省內大中城市和區(縣)所屬單位對口幫扶人口較少民族。
多個項目“申遺”成功
樺樹皮制作是鄂倫春族的傳統工藝。2006年,樺樹皮制作技藝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僅為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幫助,也為樺樹皮工藝品的開發帶來了生機。
除了鄂倫春族的樺樹皮制作技藝,塔吉克族的鷹舞、赫哲族的魚皮制作技藝、山南門巴戲、基諾族大鼓舞、獨龍族卡雀哇節等也都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已有13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8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文化部將積極扶持布朗、普米、德昂、高山等9個人口較少民族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霞)
新聞鏈接
截至我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2個人口較少民族的總人口為63萬人,分別是: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溫克族、怒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烏孜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塔塔爾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根據國家民委統計,目前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中有53.9%是貧困村;絕對貧困人口19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普遍較低,平均文盲率為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