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名單即將于10月2日開始陸續揭曉。10月13日“發榜”的和平獎歷來備受關注,而今年的提名人數更是高達191人,僅次于去年199人的歷史紀錄。在五花八門的人選中,怎樣的候選人更易受到青睞?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為此采訪了挪威卑爾根大學的著名哲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授權的提名者之一古納爾·舍爾貝克。
“每年總會有許多古怪的名字出現在提名名單上,但這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像我這樣有資格提名的人太多了。”舍爾貝克聳聳肩,謙虛地表示。帶著哲學家固有的批判精神,舍爾貝克認為諾貝爾和平獎自身存在的最大矛盾是“如何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提名“稀奇古怪”無須在意
東方早報:從提名到挑選,諾貝爾和平獎出爐的具體過程有哪些?會否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舍爾貝克:諾貝爾獎是由瑞典人諾貝爾的遺產設立的,因此本質上沒有政府因素,完全是個人行為。比較獨特的是諾貝爾和平獎,根據遺囑,它不是在瑞典而是在挪威頒發,我想這可能是對挪威比較獨立的國際立場的肯定。
和平獎一般是由符合資格的提名人做出推薦,最后由5人組成的評獎委員會進行篩選。這5位成員是由挪威議會任命的,但他們大都是才能卓越的專家學者,而且不受政府左右。在支持或反對推薦的候選人的問題上,瑞典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這就確保了評獎委員會的獨立性。
最初階段怎么選擇候選人呢?人們認為,候選人必須由符合一定條件的人來推薦。推薦者可以是前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各國議會議員和內閣成員等等。我就是其中的一員,我的任務只是在最初階段推薦我認為合適的人選。
諾貝爾獎評選的過程都是保密的,“5人小組”在公布獲獎人名單時,一般也只會解釋挑選他/她的理由,給出比較積極的說法,至于為何不挑選其他人,就不會再作說明了。
東方早報:但每年的和平獎提名名單都會出現具有爭議的名字,比如今年,有媒體稱布什和薩達姆都獲得了提名,這是不是有點滑稽?
舍爾貝克:是的,因為很多人有推薦的權力,所以每年人們總能看到許多稀奇古怪的名字出現在名單上,你甚至可以推薦拉姆斯菲爾德(美國國防部長)。但這些都只是代表社會各界的初步意向,沒有多大意義,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你想,每年都會出現上百個名字,有些是很無稽的選擇,大家實在沒必要對它們太在意。
當然,為了獲得推薦,很多人也會去展開游說等活動。作為有權力的提名者,我也會面臨很大壓力,比如有人會希望你推薦自己,甚至有人寫信給我,說自己如何偉大如何有成就,但我不會去理會這些人。關鍵還是評獎委員會的態度,他們最后挑選的是什么人。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是個很嚴肅的機構,我相信其中的成員都有足夠的判斷力。
挑選不看功績看影響
東方早報:究竟怎樣的候選人會受到評獎委員會的青睞?
舍爾貝克:評獎委員會是根據候選人的聲望、專業建樹、傳播網絡等情況做出判斷。或許在某些情況下,挑選者的意識形態也會影響到最終結果。比如諾貝爾文學獎上,什么思想更有意義?這些都有值得討論的余地。另外,諾貝爾獎還很講究“學術時尚”,比如當年流行哪種學術研究方向,最“酷”的是哪個領域等等。特別對于諾貝爾和平獎來說,最終的獲獎者往往很具爭議。事實就是這樣,大家都能各執一詞。
諾貝爾和平獎比較青睞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在某個領域獲得極大成就的人,他們通常年歲較大,在國際上擁有很高的地位,功績足以名列史冊。例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另一種人并沒有完成他/她的事業,或者還在努力的過程中,這個工作或許比較艱難而漫長,或許在他/她有生之年不可能完成。比如2004年獲獎的肯尼亞環境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馬塔伊。
這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矛盾所在。評選委員會在挑選中往往會陷入兩難———如果頒給第一類人,他們的成就已經是“過去式”了,可能對未來不再會有影響,你只是認可此人的功績,但從長遠來看無法進一步推動和平。如果頒給后一種人,萬一他(她)們最終失敗了呢?有時看起來就像在冒險,不知道這個事業究竟能不能成功。
東方早報:評選委員會通常會偏向哪一種?
舍爾貝克:我認為近年來的趨勢似乎是偏向正在努力過程中的人們?;蛟S是想對這些挑戰難關的人們做出鼓勵,讓他們影響到更多的人吧。但有時也會遇到尷尬情況。比如在中東問題上,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和巴解前領袖阿拉法特都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可是你不能說他們是成功的,畢竟現在中東還是一團亂局。不論頒給哪種候選人,我覺得都沒問題,關鍵是評判必須正確。
中國“獨生子女”應獲獎
東方早報:和平的意義很寬泛,時常有評論認為,某些獲獎者令人難以理解。
舍爾貝克:拿肯尼亞的馬塔伊獲獎的例子來說,她在30年里動員非洲婦女種了3000萬棵樹,保護了生態環境。這創造了就業機會,也能避免人們今后因為環境問題、資源缺乏而爆發沖突,這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功績,是從源頭上維護了和平。
其實很多獲獎者從事的都是長遠性的戰略問題,和平衛士不一定要和戰爭有關,不一定是組織了某次血案,更多的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預防沖突。我認為環境問題對維護和平而言相當重要,如果全球環境繼續惡化,飲用水、可耕地、能源等自然資源越來越緊缺,這可能就是地區戰爭的導火索。
東方早報:您認為什么人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舍爾貝克: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敗給小布什的戈爾參議員,目前正在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環保運動。如果他能成功改變北美政府的立場,我認為他就有資格拿獎。要知道,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污染源,布什政府的環保立場讓他們看起來像一伙強盜。如果能改變目前狀況,那會是了不起的功績。
另外,我覺得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也應該獲得表揚,或許當初堅持推出這個政策的人應該拿到諾貝爾和平獎。因為人口問題往往會導致社會的不安定,就像現在中東、非洲一些國家正在發生的那樣,過多的青壯勞力得不到足夠資源,沒有就業機會,他們會對社會產生怨恨,于是產生暴亂,隨后就是內戰、地區戰爭。如果中東、非洲國家早些像中國那樣采取控制人口的政策,很多沖突就不會發生。中國經濟能夠那么迅速起步,很大程度上也有賴這個政策。
人物:古納爾·舍爾貝克
古納爾·舍爾貝克(GunnarSkirbekk),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教授。他和尼爾斯·吉爾耶(NilsGilje)撰寫的入門教材《哲學史》被翻譯成為數種文字,是挪威當代科學著作中的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