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加快推進、外來人口迅速增長的新形勢下,如何進行城市人口的宏觀調控,是目前許多城市尤其是東部發達地區城市普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日前舉行的“蘇州人口發展論壇”上,華東師范大學專家最新完成的《蘇州市人口宏觀調控政策研究》的課題報告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關注,其核心觀點是,可以通過產業結構升級這個關鍵環節,取得流動人口總量和結構的調控。
“未強先大”,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
長三角都市群被西方世界稱為世界第六大城市,但如果從人口規模和密度指標看,長三角的排名不是第六,而是數一數二的。華東師范大學人口所所長丁金宏坦言,在經濟實力還比不上國際大都市時,人口指標卻名列前茅,城市發展“未強先大”的現象令人擔憂。
以蘇州為例,近年蘇州經濟發展非常迅猛,與此同時,外來人口的增加也非常迅速。據公安部門提供的材料,2001年到2005年,蘇州外來人口已經由105萬飆升到278萬,年均增長率達到38%,外來人口在常住人口中間的比例也已經達到了38%。按照這樣的速度,到2030年,外來人口總數預計將達到670萬左右,也意味著將在人口上再造一個蘇州。
過度的規模膨脹不斷積累著城市的環境風險,引發著城市的社會危機。事實上,導致當代“都市病”的根源就是人口增長過快,人口規模過大。這些“都市病”的表現有多方面,包括過度城市化、城市環境危機、土地資源效率下降以及流動人口進入之后短時期內的社會隔離和社會沖突等。因此,人口專家建議,著眼于城市的長期利益和社會、經濟、環境等綜合效應,有必要對大城市人口規模進行宏觀調控。
人口調控的關鍵在于產業轉移
“人口的變化實際上跟產業結構的變化有關”,華東師范大學人口所朱寶樹教授分析指出,一方面,勞動力作為最重要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像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一樣具有“產業跟隨性”;另一方面,產業也有一定的“勞動力跟隨性”,即產業也跟著勞動力走。
近年來,蘇州引進外資的密度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但蘇州利用外資的產業結構總體仍處于工業化中期,注冊外資在第二產業的比重大約在90%左右,并且很大部分處于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環節。而這種特點必然相應地吸附低端勞動力多。值得警惕的是,一個區域一旦集聚了大量的低端勞動力,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或產業升級的遲滯。由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實際工資水平增長緩慢,廠商可以長期獲得充裕的“過廉價”勞動力,并在這些區域坐享較高的投資收益,因而也就喪失了產業轉型的內在動力。
丁金宏教授認為,成功調控人口的關鍵就在于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降低就業需求的彈性。他強調,政府不宜直接對人群加以監控,尤其不能用“外地人”、“低素質”這樣帶歧視色彩的標準將人口分等、分級、分類調控。政府只需引導和限制產業發展,實現對就業崗位總量和結構的調控,由市場選擇誰來上崗,最后由個人自主決定進出去留。
服務性管理是政府調控人口的新責任
目前,學術界提出的人口綜合調控政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完善城市功能定位、調整城市產業布局;另一方面就是以服務促管理,消除因外來人口而產生的社會問題。
朱寶樹教授指出,面向外來人員的就業服務,重點不是幫助其中的無業人員找工作,而是重在改善就業環境,保障已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比如加強對進城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這不但有助于提高他們在城里務工的能力,也有助于增強他們返鄉創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能力。再比如,政府可以定期向外來勞動力來源地乃至全國發布本市的就業形勢、勞動力需求以及可能的外來勞動力規模,并特別強調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以盡量減少“盲流”的出現。
還有專家建議,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勞動執法,關注外來勞動力的社會保障問題。調查表明,低端勞動力市場用工不規范的現象較為嚴重,這不但損害了外來人口的合法權益,也為低端勞動力市場的興旺制造了溫床,成為一些低端產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加強執法,既可維護外來勞動力的權益,也可通過強硬的勞動保護政策適當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門檻。(作者:周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