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現在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最佳準備期
難題點擊1
20年后北京老人將達415萬北京市在1990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當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10.1%。據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伊密介紹,到2004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97.2萬,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資料預測,到2025年,北京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15萬,約占人口總數的30%左右。
“保守地說,北京市90%以上的老年人都是衣食無憂。”伊密說,雖然絕大多數老年人基本生活有保障,但隨著社會發展物質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長。
讓老年人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就要努力保障所有老年人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上得到慰藉,社會地位得到尊重和認同。真正建立起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這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北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功教授介紹說,一項調查顯示現在有一半以上的成年子女因為“上有老、下有小”而感到經濟困難、時間緊張或精力不足,這容易因為資源的分配緊張引發家庭問題,導致家庭沖突。家庭失和關系到社會失序。
如果沒有必要的社會支持,僅僅強調家庭養老,現在的成年人的經濟、健康、時間等的超支會影響到他們自身老年資源的儲備,同樣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社會運行模式。
雖然北京市已是老齡化社會,但由于目前約有60%強的老人都是70歲以下的低齡老人,當高齡老人也就是80歲以上的老人不斷增多并達到一定比例時,老齡問題給社會與家庭帶來的問題將會日益嚴峻。
因此,“現在是我們迎接高齡化社會到來的最好準備時期。”伊密說。 難題點擊2“空巢老人”日益增多
西城區早在1982年就進入老齡化。目前,西城區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143654人,占總人口的20.32%,其中空巢老人達22833人,占老年人口的15.89%,他們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十分強烈。
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如何逐步完善包括養老保障、醫療保險、服務保障、權益保障等在內的老年保障體系,如何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已經成為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采訪手記老年公寓也能達到“五星級”
采訪時間:4月7日上午
采訪地點:西城區銀齡呵護中心
被采訪者:快樂老人
位于西城區北草廠的銀齡呵護中心是北京市第一家無障礙老年公寓。“這里所有的地面都是防滑的,所有的墻壁都有兩種高度的扶手,所有的電梯都有盲文提示、語音提示。”中心的秦主任說,老人居住的每個房間都有數個呼救器,呼救器直通護理站,老人一按,工作人員就可以看到老人所處的方位,及時為老人提供各種服務。每一位剛加入銀齡這個大家庭的老人,都會免費做一次全面的體檢,同時建立一套健康檔案。
記者到銀齡中心采訪時,趕上老人們用午餐。中心副主任王建法告訴記者,80多位老人忌口的食品達到幾百種,這里的廚師都記得清清楚楚。目前在這里生活的老人平均年齡達到80歲。年齡最大的是99歲的郭慧林老人,6月份老人就要過百歲生日了。在記者為她拍照片時,老人還拿過鏡子認真地梳梳頭發。四世同堂的郭老一家有50口人,在被問及是否著急看到第五代時,老人詼諧地說,“不能著急呀。”
在銀齡呵護中心有一對夫婦:84歲的陳希良和77歲的曾福蘭。老兩口在附近的一所老年大學報了名,每周一和周五都一起去上課。沒有課的時候,老兩口就一起在銀齡中心的陽光大廳做功課:一個練毛筆字,一個做布藝畫。記者采訪時,曾奶奶正在做一幅郁金香的布藝畫。陳爺爺練書法時,身后傳來丁丁冬冬的琴聲,曾奶奶說,那是80歲的孫巧玲在彈鋼琴,會彈鋼琴的人還不少呢。
社區亮點延伸社區服務觸角建立無圍墻養老院
西城區是北京市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區之一,受空間局限性,全區敬老床位只有400張左右,遠遠不能滿足住養需求。
目前西城區正在著力構建適合首都中心城區特色的養老服務新體系。西城區在區層面上以銀齡中心為龍頭,面向全市開放,提供住養服務;在街道層面依托街道敬老院,開展輻射家庭的居家養老服務,把敬老院專業化服務和資源輻射到家庭;在社區層面上依托民間組織開展“無圍墻敬老院”的建設,推進家政服務規范化建設,讓老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專業養老設施內的服務。
去年8月,西城區汽南社區在全市率先成立“無圍墻養老院”。汽南社區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25%,老人們說,住敬老院一是不習慣,二是花費大。汽南社區以住宅樓門為單元,由樓門組長、聯絡員和積極分子組成服務小組,按個人特長與資源,與本樓門需要照顧的老人結成服務對子,使每個樓門成為一個居家養老點,通過入戶服務或微機聯網,把各個養老點連接起來,就建成一座“無圍墻養老院”。
“無圍墻養老院”已經把社區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每位老人家中。“無圍墻養老院”還專門聘請了兩位敬老助理員,每天到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家中巡視探望。今后,政府還將為孤老、“三無”等老人開展購買服務,以滿足他們養老需求。
專家觀點
養老問題是社會和諧的衡量指標
北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功教授
陳功教授說,養老是社會文明進步和社會和諧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養老問題根本上是一個代際和諧的問題。處理好養老問題,老年人本身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力量。處理不好養老問題會直接影響到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
陳功教授認為,西城養老模式是一種值得探索和嘗試的社區為老服務模式。這種“無圍墻敬老院”探索符合現在的一種主流認識:對于絕對多數老年人而言,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尤其是家庭,符合老年人心理需求,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這種服務模式有一些適合條件:老年人居住集中,老年人同質性、認同感比較高(如同一單位),老年人或家庭有一定經濟基礎,老年人健康狀況相對較好。服務定位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簡單的生活護理。這種社區為老服務模式是家庭養老功能的一種有效補充和延伸。由于老年人需求的多元化,決定服務方式必定是多元化的復合模式,沒有一種形式是萬能的包治一切的靈丹妙藥。“無圍墻敬老院”是社區為老服務的一種形式,但需要較好的社區服務規范和規范標準,什么樣的服務才是合適的、必要的?
另外需要較好的法律保護,老年人是一個健康風險相對較高的人群,萬一有緊急情況如何處理,如何保護服務者和老年人雙方的權益?
在家庭內養老問題是成年子女在老人和孩子之間資源分配、自己現在和將來養老資源之間的平衡問題。調查顯示現在有一半以上的成年子女因為“上有老、下有小”而感到經濟困難、時間緊張或精力不足,這容易因為資源的分配緊張引發家庭問題,導致家庭沖突。家庭失和關系到社會失序。成年子女本身現在是社會各個階層的骨干和主要支撐,他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直接影響到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系統正常運行。如果沒有必要的社會支持,僅僅強調家庭養老,現在的成年人的經濟、健康、時間等的超支會影響到他們自身老年資源的儲備,同樣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社會運行模式。
在社會上,養老問題是老中青三代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各代人應該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國外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內容,陳功教授說,突出的有三點:一是建立相對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讓老年人和家庭無后顧之憂。二是根據不同需求建立不同模式的養老社會化服務體系,盡力延長老年人自立、自理時間,減少對家庭和社會的依賴。三是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和志愿精神,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等充分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服務,共同提高。
|